关于某篇文章在朋友圈大肆刷屏,我想来扒一扒。本着反心灵鸡汤的旗帜,我们不是第一次干这件事儿。讨厌心灵鸡汤并不是因为它的矫情/做作,而是鸡汤早已成为营销的把柄。许多人仅仅是为了创造爆文而写鸡汤,内容华而不实,完全不符合真实逻辑,以极具戏剧性的口吻来创造一个又一个“煽动人心的故事”。刚好,这类文章往往是大众喜欢的,因为它不分领域又极为容易看懂,轻松达成共识。
其实这篇文章真的是漏洞百出,我为什么要怼这篇文章,我先让大家明白,因为它的偷换概念造成了巨大的误导。想问作者凭什么把“花钱大手大脚”和“不孝顺”划等号,咱们一会儿接着补充。
首先文章中一开头就用一个自己编造出来的故事来偷换概念,为什么这篇文章有那么多人转发,因为它博取了大家的同情心。如果父母真的那么穷,以至于“3000元打了之后就没钱了需要靠当保姆赚外快”才能收买孩子的孝心,那孩子哪来的那么多钱“几万几万地往外花”呢?这已经不符合逻辑了。
后续的几个自然段同样用“父母很可怜”这样的方式博取同情,我真的很不喜欢这种鸡汤。“妈妈一年都没买一件衣服,就为了供孩子读书”,小学生作文呢这是?如果真的家境那么差,怎么有钱“在外面过着王思聪的生活”?希望各位读者,被洗脑之前,先想一想,作者到底是在传播正能量,还是编造负能量呢?
文章的偷换概念可不止这么一处,为什么会把“花钱大手大脚”和“偷奶奶治病的钱”强制关联?我想说如果真的是“偷奶奶治病的钱”,单凭这个话题就能写出一篇深度好文,根本不需要靠这样的道德绑架来打击所有“花钱阔气”的人。偷父母钱固然该死,但这概念混淆也太做作了,就这点儿都能骗一群人转发了。
那是不是以后咱们看到那些花钱大手大脚的人,我们都应该喷他,说他偷父母的钱,不孝顺?知道为什么国内有这么多人三观畸形吗?一五一十地都是这些鸡汤公众号培养出来的,以前我看过一个数据,一百万粉丝以上的公众号占比最多的类目就是心灵鸡汤,全靠编。
况且花钱大手大脚,真的不能算不孝。这是令我最看不舒服的调包主题。我自己舍不得买几千的奢侈品,我父母给我花钱买过两万的皮衣和一百多万的手表,我算不算败家?那么比起“随便花钱就是几万,实在不孝顺”的那些人,电音爱好者当中很多人整天花几千至几万地去各国电音节,也是不孝顺?经济独立的人哪去了?家庭条件允许大开销的人哪去了?这两类人就成为了文章中被偷换概念的对象。
我觉得文章的整个走向,关联性,已经大错特错了。这篇文章的标题正是对那篇文章的回应。我跟各位一样特别看不爽那些拿父母的钱随意挥霍的人,甚至看不爽打着恋爱名义卖淫的一些姑娘,但是这并不等于原文可以那么偷换概念。如果是“家庭月收入只有5000,孩子每个月花完”,这样的文章来责怪这群败家子我绝对点赞,而不是“你几万几万往外花,你就是在乱花父母的辛苦钱”。
阅读原文
关于某篇文章在朋友圈大肆刷屏,我想来扒一扒。本着反心灵鸡汤的旗帜,我们不是第一次干这件事儿。讨厌心灵鸡汤并不是因为它的矫情/做作,而是鸡汤早已成为营销的把柄。许多人仅仅是为了创造爆文而写鸡汤,内容华而不实,完全不符合真实逻辑,以极具戏剧性的口吻来创造一个又一个“煽动人心的故事”。刚好,这类文章往往是大众喜欢的,因为它不分领域又极为容易看懂,轻松达成共识。
其实这篇文章真的是漏洞百出,我为什么要怼这篇文章,我先让大家明白,因为它的偷换概念造成了巨大的误导。想问作者凭什么把“花钱大手大脚”和“不孝顺”划等号,咱们一会儿接着补充。
首先文章中一开头就用一个自己编造出来的故事来偷换概念,为什么这篇文章有那么多人转发,因为它博取了大家的同情心。如果父母真的那么穷,以至于“3000元打了之后就没钱了需要靠当保姆赚外快”才能收买孩子的孝心,那孩子哪来的那么多钱“几万几万地往外花”呢?这已经不符合逻辑了。
后续的几个自然段同样用“父母很可怜”这样的方式博取同情,我真的很不喜欢这种鸡汤。“妈妈一年都没买一件衣服,就为了供孩子读书”,小学生作文呢这是?如果真的家境那么差,怎么有钱“在外面过着王思聪的生活”?希望各位读者,被洗脑之前,先想一想,作者到底是在传播正能量,还是编造负能量呢?
文章的偷换概念可不止这么一处,为什么会把“花钱大手大脚”和“偷奶奶治病的钱”强制关联?我想说如果真的是“偷奶奶治病的钱”,单凭这个话题就能写出一篇深度好文,根本不需要靠这样的道德绑架来打击所有“花钱阔气”的人。偷父母钱固然该死,但这概念混淆也太做作了,就这点儿都能骗一群人转发了。
那是不是以后咱们看到那些花钱大手大脚的人,我们都应该喷他,说他偷父母的钱,不孝顺?知道为什么国内有这么多人三观畸形吗?一五一十地都是这些鸡汤公众号培养出来的,以前我看过一个数据,一百万粉丝以上的公众号占比最多的类目就是心灵鸡汤,全靠编。
况且花钱大手大脚,真的不能算不孝。这是令我最看不舒服的调包主题。我自己舍不得买几千的奢侈品,我父母给我花钱买过两万的皮衣和一百多万的手表,我算不算败家?那么比起“随便花钱就是几万,实在不孝顺”的那些人,电音爱好者当中很多人整天花几千至几万地去各国电音节,也是不孝顺?经济独立的人哪去了?家庭条件允许大开销的人哪去了?这两类人就成为了文章中被偷换概念的对象。
我觉得文章的整个走向,关联性,已经大错特错了。这篇文章的标题正是对那篇文章的回应。我跟各位一样特别看不爽那些拿父母的钱随意挥霍的人,甚至看不爽打着恋爱名义卖淫的一些姑娘,但是这并不等于原文可以那么偷换概念。如果是“家庭月收入只有5000,孩子每个月花完”,这样的文章来责怪这群败家子我绝对点赞,而不是“你几万几万往外花,你就是在乱花父母的辛苦钱”。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