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文章
介绍
账号
艺人
活动
确定
主页
文章
介绍
账号
艺人
活动
确定
音乐现场的Raver们该如何保护听力?
昨日,《电子音乐资讯》推文对Bass Music艺人Getter因耳部疾病取消演出的近况进行了报道,正如标题《耳部疾病也是电音艺人的一大问题》所示,
多位读者就我们的耳部(听力)问题进行评论和讨论,也有读者留言问道“作为观(听)众应该怎么做防护”
。
图片来自Instagram 版权属于原主
事实上,“观(听)众应该如何保护听力”这一话题本身就具有颇高的科普、参考价值,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两年前的数据表明,
全球有超过十亿年轻人(12岁至35岁)正在经历着不可逆转的听力下降过程,然而,大多数人并不重视自己能力的慢性退化问题(近视也同理),具体原因我们在后文会分析。
图片来自Livehealthily 版权属于原主
而对于《电子音乐资讯》媒体所面向的读者
群体
——DJ、音乐制作人、夜店/酒吧从业者、媒体工作者、音乐爱好者以及其他与音乐(声音)有关的工作者们以及爱好者们(本文整体视角趋向于消费者角度,而非趋向于商家或工作者角度,但对消费者或创业、打工的工作者同样有效)等等而言,
普及“Raver们、乐迷们应该如何保护听力”则更具必要性
,因此,笔者(在独立完成选题工作时、独自选题过程中)决定就此问题再撰写一篇简短的科普文。(话是这么说,但实际上,本文长度不短于过去六年内、4000多篇纯原创文章的平均值)
图片来自微信群聊 版权属于原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除了耳部疾病之外,还有
如下因素容易造成听力的下降——频繁的噪声
(甚至也包括分贝过高、响度过高、频率频段过高、“不美丽的”声音)
刺激、熬夜、劳累、饮酒等等(国内外的DJ以及夜店/酒吧工作人员可谓全中)
,而针对这些因素,我们主要讨论读者最关注的、也是我们无法杜绝的“频繁的噪声(声音)刺激”。
图片来自朋友圈 版权属于原主
只要不是真空,声音就无处不在。
我们无法阻绝声音的刺激
,但通过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三种削弱噪声(声音)的途径。不过,当在夜店、酒吧或电音节现场会友、跳舞时,我们很难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减弱声音(也不建议这么做,因为即使被采纳了也可能会扫兴),故而
只能在自己的耳朵上做工作。
图片来自Cdc.gov 版权属于原主
所以,说白了,
耳朵保护最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戴上耳塞或者耳机
,如果有降噪功能,保护听力的效果无疑再好不过;而对于有条件的音乐类、声音类工作者,可以购买定制的入耳式耳机,以及更先进的
“音乐家耳塞(Musicians' Ear Plugs)”,其不仅贴合自己的耳道、佩戴舒适,更能降低音乐的音量(而不是响度)而不影响音乐的真实度。
图片来自G**gle截图 版权属于原主
说到这里,有读者可能又要问:
“戴耳塞不会听不到音乐吗?
”。在夜店或电音节现场,
戴上耳塞而听不到音乐的概率为零,因为现场的声音音量几乎都是90分贝往上,一个普通的入耳式耳塞通常削弱了十几分贝左右
,即便我们重金入手了一副能让外界达到“静音”效果的降噪耳机,现场的电子音浪也会通过骨传导的方式被你听到,当然,这是玩笑话了。
图片来自Kraftwerk 版权属于原主
作为一名重度音乐爱好者,《电子音乐资讯》笔者Taylor(亦有网名“简单粗暴的美男”)每天的听歌时长少则一小时、多则十余个小时,因此
笔者十分注重听力的
保护
,
笔者从2014年于各音乐场所、演讲场所和娱乐场所中格外记得携带耳塞(入耳式蓝牙耳机)
,凭借多年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
佩戴一款尺寸合适的入耳式耳塞或耳机对我们锐舞几乎无负面影响。
图片来自笔者的网易云音乐截图 版权属于原主
不过,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耳塞/耳机还需要自己多购买、多对比,包括不限于前往线下体验店试用等等,笔者在此就不赘言(笔者自己也总是经历着这些步骤);另外早在十一年前,运营管理者于夜店欣赏老Electro House、老“EDM House”的“套曲”、Dance-Pop时就已经有往耳朵里塞纸团的习惯,而这也不失为没戴耳塞的下策。
图片来自Pinterest 版权属于原主
不过,读者提的这一问题也正是解释为什么人们不重视保护听力的例证(之一)——
Raver都想着尽可能充分地享受音乐现场带来的快感,已经无暇顾及自己的听力是否受损了
,但在这类场合下我们的听力反而更易受损,
因为当人处于兴奋状态时,即便耳部有轻微的不适也很难察觉到
;再者由于人类的强大适应能力,也许不用几秒我们就适应了现场高分贝的声音环境,显然,此处的“适应”并非是件好事。
图片来自
Dangerous Decibels
版权属于原主
鉴于这种情况,
笔者建议Raver们每次进入夜店/酒吧大门之前就佩戴好耳塞/耳机
(户外的电音节的音乐声压相对室内会小一些,大家可自行决定佩戴时间),
活动结束后再将耳塞/耳机摘下,整个过程中我们则不会感到任何因音乐声音变小带来的不快。
图片来自Instagram 版权属于原主
值得建议的还有,因为
各个音量区间的噪声(声音)环境下人耳能够承受的噪声(声音)时长有限(详见下图),因此打断自己于其中的持续暴露时长显得重要尤甚
,比如我们在100分贝的夜店音乐环境里,每隔半小时就该让耳朵休息一阵,如出门转悠一圈或去趟洗手间,尤其是当台上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艺人或DJ播放的不是自己喜欢的歌曲时。
图片来自Exposure Time Guidelines 版权属于原主
此外,
对于酒客、饮酒型锐舞客们
,笔者顺便也提醒一二:除了酒精对耳部的直接伤害之余,有研究表明(大多声音频段中)呼吸酒精浓度与听力阈值呈正相关,亦是说(大多声音频段中)
饮酒越多、人们对声音越不敏感
,这也是情理之中;
而更有甚者酩酊大醉、倒头大睡,虽然脑子已经“听”不到声音了,但其耳神经细胞还在持续遭受摧残。
图片来自表情包 版权属于原主
第二天醒酒后,
如果
你发现别人说话像机器人或者听声音总像隔了一层膜或者听到不正常的耳鸣等等,尽快就医是最佳的决策,而拖延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听力下降乃至听力丧失
。
音乐是我们的兴趣、事业、生活的一部分,未来的日子还多着,如果想让美妙的音乐陪伴我们更久,请按上述Tips开启“护耳模式”。
图片来自Westone 版权属于原主
————————————————————————
文章版权归电子音乐资讯上属运营公司品牌方所有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21-12-23 20:00
音乐现场的Raver们该如何保护听力?
昨日,《电子音乐资讯》推文对Bass Music艺人Getter因耳部疾病取消演出的近况进行了报道,正如标题《耳部疾病也是电音艺人的一大问题》所示,
多位读者就我们的耳部(听力)问题进行评论和讨论,也有读者留言问道“作为观(听)众应该怎么做防护”
。
图片来自Instagram 版权属于原主
事实上,“观(听)众应该如何保护听力”这一话题本身就具有颇高的科普、参考价值,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两年前的数据表明,
全球有超过十亿年轻人(12岁至35岁)正在经历着不可逆转的听力下降过程,然而,大多数人并不重视自己能力的慢性退化问题(近视也同理),具体原因我们在后文会分析。
图片来自Livehealthily 版权属于原主
而对于《电子音乐资讯》媒体所面向的读者
群体
——DJ、音乐制作人、夜店/酒吧从业者、媒体工作者、音乐爱好者以及其他与音乐(声音)有关的工作者们以及爱好者们(本文整体视角趋向于消费者角度,而非趋向于商家或工作者角度,但对消费者或创业、打工的工作者同样有效)等等而言,
普及“Raver们、乐迷们应该如何保护听力”则更具必要性
,因此,笔者(在独立完成选题工作时、独自选题过程中)决定就此问题再撰写一篇简短的科普文。(话是这么说,但实际上,本文长度不短于过去六年内、4000多篇纯原创文章的平均值)
图片来自微信群聊 版权属于原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除了耳部疾病之外,还有
如下因素容易造成听力的下降——频繁的噪声
(甚至也包括分贝过高、响度过高、频率频段过高、“不美丽的”声音)
刺激、熬夜、劳累、饮酒等等(国内外的DJ以及夜店/酒吧工作人员可谓全中)
,而针对这些因素,我们主要讨论读者最关注的、也是我们无法杜绝的“频繁的噪声(声音)刺激”。
图片来自朋友圈 版权属于原主
只要不是真空,声音就无处不在。
我们无法阻绝声音的刺激
,但通过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三种削弱噪声(声音)的途径。不过,当在夜店、酒吧或电音节现场会友、跳舞时,我们很难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减弱声音(也不建议这么做,因为即使被采纳了也可能会扫兴),故而
只能在自己的耳朵上做工作。
图片来自Cdc.gov 版权属于原主
所以,说白了,
耳朵保护最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戴上耳塞或者耳机
,如果有降噪功能,保护听力的效果无疑再好不过;而对于有条件的音乐类、声音类工作者,可以购买定制的入耳式耳机,以及更先进的
“音乐家耳塞(Musicians' Ear Plugs)”,其不仅贴合自己的耳道、佩戴舒适,更能降低音乐的音量(而不是响度)而不影响音乐的真实度。
图片来自G**gle截图 版权属于原主
说到这里,有读者可能又要问:
“戴耳塞不会听不到音乐吗?
”。在夜店或电音节现场,
戴上耳塞而听不到音乐的概率为零,因为现场的声音音量几乎都是90分贝往上,一个普通的入耳式耳塞通常削弱了十几分贝左右
,即便我们重金入手了一副能让外界达到“静音”效果的降噪耳机,现场的电子音浪也会通过骨传导的方式被你听到,当然,这是玩笑话了。
图片来自Kraftwerk 版权属于原主
作为一名重度音乐爱好者,《电子音乐资讯》笔者Taylor(亦有网名“简单粗暴的美男”)每天的听歌时长少则一小时、多则十余个小时,因此
笔者十分注重听力的
保护
,
笔者从2014年于各音乐场所、演讲场所和娱乐场所中格外记得携带耳塞(入耳式蓝牙耳机)
,凭借多年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
佩戴一款尺寸合适的入耳式耳塞或耳机对我们锐舞几乎无负面影响。
图片来自笔者的网易云音乐截图 版权属于原主
不过,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耳塞/耳机还需要自己多购买、多对比,包括不限于前往线下体验店试用等等,笔者在此就不赘言(笔者自己也总是经历着这些步骤);另外早在十一年前,运营管理者于夜店欣赏老Electro House、老“EDM House”的“套曲”、Dance-Pop时就已经有往耳朵里塞纸团的习惯,而这也不失为没戴耳塞的下策。
图片来自Pinterest 版权属于原主
不过,读者提的这一问题也正是解释为什么人们不重视保护听力的例证(之一)——
Raver都想着尽可能充分地享受音乐现场带来的快感,已经无暇顾及自己的听力是否受损了
,但在这类场合下我们的听力反而更易受损,
因为当人处于兴奋状态时,即便耳部有轻微的不适也很难察觉到
;再者由于人类的强大适应能力,也许不用几秒我们就适应了现场高分贝的声音环境,显然,此处的“适应”并非是件好事。
图片来自
Dangerous Decibels
版权属于原主
鉴于这种情况,
笔者建议Raver们每次进入夜店/酒吧大门之前就佩戴好耳塞/耳机
(户外的电音节的音乐声压相对室内会小一些,大家可自行决定佩戴时间),
活动结束后再将耳塞/耳机摘下,整个过程中我们则不会感到任何因音乐声音变小带来的不快。
图片来自Instagram 版权属于原主
值得建议的还有,因为
各个音量区间的噪声(声音)环境下人耳能够承受的噪声(声音)时长有限(详见下图),因此打断自己于其中的持续暴露时长显得重要尤甚
,比如我们在100分贝的夜店音乐环境里,每隔半小时就该让耳朵休息一阵,如出门转悠一圈或去趟洗手间,尤其是当台上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艺人或DJ播放的不是自己喜欢的歌曲时。
图片来自Exposure Time Guidelines 版权属于原主
此外,
对于酒客、饮酒型锐舞客们
,笔者顺便也提醒一二:除了酒精对耳部的直接伤害之余,有研究表明(大多声音频段中)呼吸酒精浓度与听力阈值呈正相关,亦是说(大多声音频段中)
饮酒越多、人们对声音越不敏感
,这也是情理之中;
而更有甚者酩酊大醉、倒头大睡,虽然脑子已经“听”不到声音了,但其耳神经细胞还在持续遭受摧残。
图片来自表情包 版权属于原主
第二天醒酒后,
如果
你发现别人说话像机器人或者听声音总像隔了一层膜或者听到不正常的耳鸣等等,尽快就医是最佳的决策,而拖延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听力下降乃至听力丧失
。
音乐是我们的兴趣、事业、生活的一部分,未来的日子还多着,如果想让美妙的音乐陪伴我们更久,请按上述Tips开启“护耳模式”。
图片来自Westone 版权属于原主
————————————————————————
文章版权归电子音乐资讯上属运营公司品牌方所有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21-12-23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