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路人仍不明白“另起一项目”与“更名”的区别
本系列选题在曾经的文章中已有多次预兆和具体描述,但即使如此,多数路人仍不明白“另起一项目”与“更名”的区别。围绕着DJ/制作人或其它类型的艺人们创立的Alias、Side Project(“小号”)人们常会混淆;对于“Other Project”新闻又经常误以为是艺人更名。
图片来自DarkGlow Media Ltd.矩阵 | DarkGlow广告图片植入测试(只是测试)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回想起来,之前的很多文章中,我们都通过写各类EDM、Bass Music、House Music、Techno Music或各式各样的其它Dance Music流派、子流派、子风格的艺人们的Alias或Side Project时或多或少地强化区别,所以今天,我们仍会以至少两到三个例子来论证此事。
第一个例子是我们同公司新媒体矩阵的其它品牌有过报道的、全网一搜其“大号”艺名后不是《电子音乐资讯》的文章就是抄袭了《电子音乐资讯》的文章,的,那位“面具死神”——Code: Pandorum,由于创立了Other Project后停运了“大号”,从而被很多人误以为是更改了艺名,恰恰是因为模糊了“船还是不是原来那艘船”的界限,所以非常地适合作为例子。
Code: Pandorum的例子之所以没有争议性,是因为Code: Pandorum在宣布他的Alias——INHUMAN诞世的那一天,就在社交媒体上非常清楚地解释道——他(Sven Selka)将停止Code: Pandorum这个项目(“大号”),转而投入一个全新的、其它的艺人项目——INHUMAN之中。INHUMAN和Code: Pandorum是不一样的,做音乐的曲风、艺人团队的结构、人设、形象、视觉素材等等,都是不一样的。Sven Selka还在INHUMAN出现的那天与Code: Pandorum道别,与他的团队成员们道别,并多次直接或间接地告示INHUMAN完全是另一回事、一个全新的开始。如果不是因为Sven Selka在开启INHUMAN(Alias)项目的同时又中止了Code: Pandorum,没有人会觉得INHUMAN和Code: Pandorum是同一回事,更不会觉得那是改名(尤其是在本人说明了不是原Project改名、而是两个不同的Project的情况下),但因为这种运营项目上的脱变,让太多人陷入了悖论之中。
特修斯之船,也被音译为忒修斯之船,或者被通俗地称作忒修斯悖论。让我们引用一段话来解释这个问题:《公元1世纪的时候,普鲁塔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同理地,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个忒修斯悖论的问题:如果一个艺人项目的方方面面都被逐渐替换,直到无论音乐风格、流媒体、形象、人设、团队成员等各种“零部件”都不再是原来的艺人项目,那么Code: Pandorum还是Code: Pandorum吗?——如果Sven Selka本人在运营INHUMAN的同时仍运营着Code: Pandorum,这个悖论的前提则不会成立。而这个悖论成立的前提本身也就是一个“半悖论”,那就是开启新项目的同时结束了旧项目,从而造成了特修斯之船式的“更新换代”,不过还在本人于第一天就给出了答案。可见,例子虽然有些相似,但是结果却是不同的,可能是因为四因中的形式因也变了,起码对于定义此事的本人(们)而言是这样的。同时又证明了一件事——“昨天的你还是今天的你吗?”这个悖论,客观上取决于四因,则主观上取决于个人意识宇宙的形体。第二个例子会令人较为悲伤,是那个已经离世的“EDM Techno”天才,Garrett Falls Lockhart,他有一个更为人所知的舞台名,便是i_o。他于2020年11月23日去世,并于2020年11月25日被他的社交媒体管理者及唱片厂牌、艺人管理公司、家人们官宣。但一直到2021年5月18日(顶着舆论压力的半年后),Garrett Falls Lockhart的家人们才同意将他的死因公布于众——尸检结果称,i_o死于桥本甲状腺炎晚期带来的“突然而致命的心律失常”,简单地概括起来,约等于某种形式上的猝死,当然这是不精准的大白话了。而在中途的半年内,全网关于i_o死因的流言蜚语,基本锁定于自Sha或“XX过量”两种说法,其线索包括而不限于美国部分小型新闻媒体自称获得的小道消息、国内外粉丝自称从他的艺人经理人或者艺人经纪人那儿得到的“官方邮件说明”、非常多“海外KOL”把Avicii和i_o的情况相捆绑又引发了一波Avicii粉丝的“跨界”、Reddit上非常多粉丝的讨论(小部分已删文)。他们还都锁定到了各种证据层面上,比如《Annihilation》的歌词、推特上“i_o Not D**g”的言论、《Parental Advisory》的歌词、《On Acid》的歌词、关于精神问题和Zi Sha倾向、“XX”倾向的直播过程、嗜酒、直播言论以及各种被论坛讨论的“证据”,甚至还有恶魔崇拜等阴谋论在海外大量流传,由于现在已经被辟谣了,所以笔者就不对互联网上的上百篇读物进行复盘了(甚至AW的阴谋论更加深恶)。而我们还需要知道,i_o也跟INHUMAN一样,有一个Alias形式的前身,所以为什么说Alias不一定是“小号”呢?因为就像INHUMAN和Code: Pandorum的关系一样,i_o和Fawks的关系,也并不是“哪个项目更大、哪个项目为辅”,项目之间基本上平行的,且是交替的。
关于Fawks的介绍请参见《未入Techno坑的“i_o前身”为何丢下粉丝、注销账号?》,这里不进行赘述。雷同的是,Garrett Falls Lockhart也在创立了i_o项目的同时,解释了Fawks这个项目,但也同样不是改名,因为按照不仅质料因已经变了,连形式因也不一样了,不过在悖论中,Garrett Falls Lockhart依旧是Garrett Falls Lockhart,只不过i_o不是Fawks,再次证实了悖论的论证本身就是悖论、悖论存不存在本身又是另一悖论,只有定义者说得算(是另一个项目还是原项目改名、是“小号”还是“大号”或者都不是但却是Alias)。最后一个例子同样是我们已经写过N×N次的DJ/制作人,Christopher Comstock,他被全球上亿网友关注的另一个名字是他的舞台名:Marshmello。Christopher Comstock的原项目为DotCom,在启动Marshmello项目之后,DotCom也被“结束”了,但与前面两个例子不同,DotCom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结束,只是不那么活跃了而已(前两个例子是真·结束)。图片来自Marshmello“打工的”艺人管理公司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也因为Christopher Comstock的Marshmello项目和DotCom项目之间虽存在更替效果,但是DotCom以不那么活跃的形式依然有所作为,所以人们少有把两个项目当成“更名”的情况(大白话来说都是两个东西都存在,所以好分辨;如果另一个东西不存在了,就不好分辨了),多数人认为Marshmello是DotCom的Side Project“小号”,但后来因活跃度的原因,两个Alias之间的关系有所转变,DotCom反倒变成了“小号”。图片来自Marshmello“打工的”艺人管理公司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总结道,在多个项目仍运营或曾经共同运营的情况下,路人不太会把Other Project(艺人的其它项目)当成更名,因为他们能够用“小号”、“大号”、“平行处理的其它ID”这些形式去辨别不同的Alias。所以文内内容和摘要多次论证:Alias确实不一定是“小号”,但Other Project一定不是更名。
图片来自Marshmello“打工的”艺人管理公司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反之,不方便辨别的情况,问题主要出现在艺人本身,他们用看似(看似,但不是)更名的方式,去更换了自己所运营的艺人项目,但因“原项目”不存在了,“后项目”非常像是某种程度上的“替代品”,也就非常容易被以为是艺人项目改了名但依然是原来的项目——不过,正因为后来的Alias与之前的Alias或人或乐的定位都有了差异,也就能予“B不再是A”一个合理准确的答案了(大白话来说:如果“B仍然是A、只是名字从A换成了B”,那么才能算是更名)。图片来自Marshmello“打工的”艺人管理公司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