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店“蹦迪”客为何既追捧“土”却又反感“土”?

不可否认,作为电音社群中的“俗世凡人”,我们都有一颗追随潮流的心。大多数乐迷正是因为时尚而富有活力的(主流)曲风而爱上电子音乐,在这些曲风中,有相对新颖的EDM,也有“复兴”的Vinahouse等等

图片来自Youtube截图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而近几年来,国内(再次)大范围地风靡起土味文化——土味视频、土味音乐、土味舞蹈以及和土味情话等等席卷社交平台和各种媒体软件,甚至成功地完成文化输出,冲击着国内外观众和听众的艺术审美,在国内外的电音圈(埋一坑)、夜店圈(埋二坑)、娱乐圈(Cue一坑)、饭圈(Cue一坑)等等也出现了同样的“土”、“潮”交叉盛行现象

图片来自WBUR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但经过《电子音乐资讯》团队进一步观察发现,这些“土味”的电子音乐在线上媒体平台和线下夜店场景的表现却不尽相同——在线上的社交平台、音视频流媒体平台,我们能观看和听到诸如《Dragostea Din Tei》《Never Gonna Give You Up》《What Is Love》等十几年前甚至数十年前的经典歌曲,但在夜店、酒吧和电音节的线下,我们却鲜有听见那些真 · 古老舞曲,更多的是新版的、新风格的复古“潮曲”。

图片来自Youtub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换而举例言之,当作为DJ的你听说夜店“蹦迪”客喜欢“土味”音乐时,如果你真的在现场播放“吗咿呀嘿”(《Dragostea Din Tei》)等你认为的“土味”音乐,那么结果可能让你产生“小丑竟是我自己”的心境。

图片来自Youtub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根据《电子音乐资讯》团队人员们长期深入各电音场地及人群内部“调研”发现,夜店“蹦迪”客既追捧“土”却又反感“土”。这不禁更让人疑惑:“眼前的土不是土,你说的潮是什么潮?事实如下:线下“电音人”所追捧的“土味”音乐,不仅得“土”,更得“潮”,他们看似、听似喜欢“土味”,但他们真正所追崇的,是“土潮”、“潮土”(“土潮”、“潮土”是指新潮的土味,而非他们反感的“经典的土味”——“老土”、“老的土”)文化,反而对纯正的真古音乐无感、鄙夷不屑。

图片来自JOXX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那么,为什么诸如国内的夜店“蹦迪”客等群体既喜欢“土潮”、“潮土”? 最大的原因依旧(呼应前天的文章)在于社会性动物伟大的从众心理,即人们在使用抖音等社交软件时产生的跟风效应由线上转移至线下

图片来自The Show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那么,为什么诸如夜店“蹦迪”客等群体又反感“纯土”?“纯土”给他们带来的有且仅有“过气”、“落伍”、“非主流”、“杀马特”、“葬爱”的标签,让旁人认为自己的审美“真土”,故没有人愿意如此。但当“纯土”又一次流行,可想而知,他们也将趋之若鹜般地“爱上”后者,而这也充分地证明喜欢“潮土”、“土潮”是一个100%的跟风现象(对该部分群体而言),在追捧“土”的基础上,却又欣欢地盼着新潮加赘。

图片来自Apkplz.net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而从电音风格角度而言,Bounce、Eurodance、Italo Dance、Vinahouse四种曲风及曲风大类(统称)是重灾区,也是最能反映听众、夜店“蹦迪”消费者追捧“新潮的土味”却又反感“经典的土味”的情况者,证实力度以及有理有据实用度速速加倍。但尽管如此,这一群体依然没有区分这几种音乐类型或各种专业领域词的本领(尤其是把Italo Dance当作Bounce,更是重灾区中挖了再一重灾区)。

图片来自Youtub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在这篇文章中,主语夜店“蹦迪”客只是作为既追捧“土”又反感“土”的主力军之一,事实上,这一群体远不止于此,除了“蹦迪”客,包括真Ravers、DJ以及其他电音乐迷们等均于此占据大头。

图片来自HD Ju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在前期的推文中笔者就曾提到,包房DJ正是这一跟风现象的代表和被代表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像人们印象中喜欢那些他们自己播放的经典或“真古”舞曲,他们也已经被“同质化”地和其他DJ一样喜欢“土潮”、“潮土”歌曲。那么作为预告,未来某天(也许后天,但也许是件先写后发以维护日更的备用稿)我们将以“包房DJ”为选题,进一步“考古”国内早期的线下电音场景。

图片来自Nulight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

文章版权归电子音乐资讯品牌方所有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21-05-10 20:00

夜店“蹦迪”客为何既追捧“土”却又反感“土”?

不可否认,作为电音社群中的“俗世凡人”,我们都有一颗追随潮流的心。大多数乐迷正是因为时尚而富有活力的(主流)曲风而爱上电子音乐,在这些曲风中,有相对新颖的EDM,也有“复兴”的Vinahouse等等

图片来自Youtube截图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而近几年来,国内(再次)大范围地风靡起土味文化——土味视频、土味音乐、土味舞蹈以及和土味情话等等席卷社交平台和各种媒体软件,甚至成功地完成文化输出,冲击着国内外观众和听众的艺术审美,在国内外的电音圈(埋一坑)、夜店圈(埋二坑)、娱乐圈(Cue一坑)、饭圈(Cue一坑)等等也出现了同样的“土”、“潮”交叉盛行现象

图片来自WBUR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但经过《电子音乐资讯》团队进一步观察发现,这些“土味”的电子音乐在线上媒体平台和线下夜店场景的表现却不尽相同——在线上的社交平台、音视频流媒体平台,我们能观看和听到诸如《Dragostea Din Tei》《Never Gonna Give You Up》《What Is Love》等十几年前甚至数十年前的经典歌曲,但在夜店、酒吧和电音节的线下,我们却鲜有听见那些真 · 古老舞曲,更多的是新版的、新风格的复古“潮曲”。

图片来自Youtub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换而举例言之,当作为DJ的你听说夜店“蹦迪”客喜欢“土味”音乐时,如果你真的在现场播放“吗咿呀嘿”(《Dragostea Din Tei》)等你认为的“土味”音乐,那么结果可能让你产生“小丑竟是我自己”的心境。

图片来自Youtub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根据《电子音乐资讯》团队人员们长期深入各电音场地及人群内部“调研”发现,夜店“蹦迪”客既追捧“土”却又反感“土”。这不禁更让人疑惑:“眼前的土不是土,你说的潮是什么潮?事实如下:线下“电音人”所追捧的“土味”音乐,不仅得“土”,更得“潮”,他们看似、听似喜欢“土味”,但他们真正所追崇的,是“土潮”、“潮土”(“土潮”、“潮土”是指新潮的土味,而非他们反感的“经典的土味”——“老土”、“老的土”)文化,反而对纯正的真古音乐无感、鄙夷不屑。

图片来自JOXX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那么,为什么诸如国内的夜店“蹦迪”客等群体既喜欢“土潮”、“潮土”? 最大的原因依旧(呼应前天的文章)在于社会性动物伟大的从众心理,即人们在使用抖音等社交软件时产生的跟风效应由线上转移至线下

图片来自The Show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那么,为什么诸如夜店“蹦迪”客等群体又反感“纯土”?“纯土”给他们带来的有且仅有“过气”、“落伍”、“非主流”、“杀马特”、“葬爱”的标签,让旁人认为自己的审美“真土”,故没有人愿意如此。但当“纯土”又一次流行,可想而知,他们也将趋之若鹜般地“爱上”后者,而这也充分地证明喜欢“潮土”、“土潮”是一个100%的跟风现象(对该部分群体而言),在追捧“土”的基础上,却又欣欢地盼着新潮加赘。

图片来自Apkplz.net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而从电音风格角度而言,Bounce、Eurodance、Italo Dance、Vinahouse四种曲风及曲风大类(统称)是重灾区,也是最能反映听众、夜店“蹦迪”消费者追捧“新潮的土味”却又反感“经典的土味”的情况者,证实力度以及有理有据实用度速速加倍。但尽管如此,这一群体依然没有区分这几种音乐类型或各种专业领域词的本领(尤其是把Italo Dance当作Bounce,更是重灾区中挖了再一重灾区)。

图片来自Youtub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在这篇文章中,主语夜店“蹦迪”客只是作为既追捧“土”又反感“土”的主力军之一,事实上,这一群体远不止于此,除了“蹦迪”客,包括真Ravers、DJ以及其他电音乐迷们等均于此占据大头。

图片来自HD Ju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在前期的推文中笔者就曾提到,包房DJ正是这一跟风现象的代表和被代表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像人们印象中喜欢那些他们自己播放的经典或“真古”舞曲,他们也已经被“同质化”地和其他DJ一样喜欢“土潮”、“潮土”歌曲。那么作为预告,未来某天(也许后天,但也许是件先写后发以维护日更的备用稿)我们将以“包房DJ”为选题,进一步“考古”国内早期的线下电音场景。

图片来自Nulight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

文章版权归电子音乐资讯品牌方所有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21-05-10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