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风靡线上线下的中西“蹦迪”舞姿被人遗忘了吗?

得周知,当每一位电子音乐爱好者身临电音现场时,必然会有或轻或重的舞动的欲望(除非Ta是伪乐迷或者“母胎僵尸”性格)。无论是低频的Off-Beat Bass,亦或是中高频的主(Main) Bassline,电子音乐的独特魅力总能引起Ravers(锐舞客们)不自主地展示和切换各式各样的跳舞姿势。(强调一下,标题的“蹦迪”二字加引号,是因为它并不是真正的Disco Dance/Disco Dancing,而是指Headbang/Headbanging)

图片来自EDC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除了简单的(地)摇摇头、晃晃手以及蹦跳姿势,夜店中最常规的舞姿便是随着音乐的Bassline进行同步Headbang。“Headbang”,我们姑且可白话地将其译为“甩头”,这一类(并非只有一种)“甩头”的舞姿细分后部分是西洋地区“舶来品”,另一部分则是由国人自创。

图片来自Cybergog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正如被C-Pop化、中式化的Italo Dance、Eurodance及各相关“狭义”Dance Genre的子类型和Old-School Dance等舞曲风格一样。Headbang这一舞蹈姿势在国内的形式也十分丰富,(曾经)最主流的几种形式包括不限于常规Headbang、“抱甩”、“圈甩”、“跪甩”、“握甩”、“风车甩”等等。

图片来自MissionTix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同理,诸如上述的各种“甩头”说法和Headbang文化最初起源于海外,大部分来自国外的Metal Music、少部分来自国内外Dubstep/Bass Music(即便是Dubstep/Bass Music领域也多借鉴自金属圈)。而后,Headbang在国内进一步演变、被汉化,其中也不乏国人为了成文化、书面化而简化的称呼。那么,这些“中西Headbang”概念分别是怎样的舞姿呢?

图片来自Wikipedia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抱甩”,由二人及以上进行搭背、(或)搂腰式Headbang,“甩向”以横向居多;“圈甩”是众人(三人或四人以上)围成圆圈,全体“共嗨”地向圆心Headbang;“握甩”,二个人及以上握着手进行对向、纵向地Headbang;“风车甩”,以头为圆心、发为半径,借助惯性进行圆周运动,长发越长效果越佳,又叫“大风车”。外地上述Headbang姿势也能相互结合,或者配合、添加其它的动作,如曾经在解释Headbang Society的定义时《电子音乐资讯》就报道了Headbangers坐成一排“多人握甩”的罕见场面。(画面请自行脑补或以个人或组团为单位Headbang实践,下图为Circle Mosh Pit/Circle Pit)

图片来自maxresdefault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需要指出,上述内容多于《电子音乐资讯》过往的四千余篇原创文章中多多少少、零零碎碎都有(甚至多次图文、音视频并茂地)科普过,故在此仅作简单概括,这一次,本文的重点“任务”是填补以前文章埋下的坑——中西Headbang玩法是否、为什么被人“遗忘”了呢?

图片来自Insominiac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大约自2017年开始,海外的Headbang舞姿大范围引进国内,成为夜店、音乐节、仓库派对甚至Live House中人们主流舞姿。同时,因为抖音等平台带动的效仿和跟风现象,人们不懂得也不需要懂得音乐风格,Drop一出,“常规Headbang”、“抱甩”、“圈甩”、“跪甩”、“握甩”、“风车甩”将接二连三地开启——“万物皆可Headbang”。

图片来自Factory 93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在近两年,我们在夜店、电子音乐节等电音场景中却鲜有见到这些曾经风靡世界的中、西式Headbang,即便偶尔看到几个墨镜女孩(跟着Bounce或Vinahouse)“圈甩”的视频,都不禁让人感觉回到了“十年前的Old-Fashion”(这里只是种形容,其实没有这么久,自电音新媒体公司和自媒体引进以来也不超过6年)。的确,Headbang玩法(于国内)已经不再主流、不再大众、不再“被错误复制被错误跟风”。


图片来自Imagin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那么,为什么如今中西Headbang玩法逐渐消失?在前文中笔者已经铺垫和暗示过,其一、也是主要原因,即是Headbang跟风者、伪Raver过多,其盛行的程度已经触及到令人反感和厌恶的阈值。当任何一种Headbanger舞姿均会遭到人们异样的眼光甚至攻击和谩骂,Headbangers的数量自然也会大大削减。

图片来自Facebook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第二大原因则是,当前国内最为主流的电音风格为Bounce和Vinahouse,这些商业夜店舞曲本身并不(太)适合Headbang舞姿。即便如今在夜店我们还会见到个别Headbange或者“伪Headbanger”,但甩头的动作更像是他们对前·主流·Headbang舞姿的“文艺复兴”、前·主流·“蹦迪”的半调侃玩法。

图片来自Instagram Story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又萌生出一些Headbang舞姿的间接新变种,即我们常在短视频看到的各种(头部的)“**摇”,更确切地说它们是“摇头”姿势的变种,毕竟其动作的角度与方向不同于Headbang,已经用“摇头”完全代替“甩头”,各种“摇”法指定比各种“甩”(Headbang)法更花俏。(在此给“**摇”也埋一坑,未来再填)

图片来自YouTub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虽然中西Headbang舞姿在国内已严重过气(线上线下的主流程度上来说),但好在目前尚没有(在指定圈层指定曲风中)濒临灭绝。除了风评“最”败坏的“叩拜式跪甩”之外,诸如在Bass Music、(Heavy)Dubstep Music的现场,Headbang依然是指定人群们的主流玩法,从驻场Support DJ上台开始Headbang持续数个小时也是Bass活动现场的日常操作,只是不如之前跟风得那么“狂”了。

图片来自EDM.co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外(正统的金属Headbang、Bass/Dubstep Headbang外),在夜店主流的Bounce、Vinahouse、正因HouYiQing而悄然归来的“EDM House”现场也有Headbangers,当然,极其偶尔(也极其“Funny”)。

图片来自MSN截图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

文章版权归电子音乐资讯品牌方所有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21-04-28 20:00

曾风靡线上线下的中西“蹦迪”舞姿被人遗忘了吗?

得周知,当每一位电子音乐爱好者身临电音现场时,必然会有或轻或重的舞动的欲望(除非Ta是伪乐迷或者“母胎僵尸”性格)。无论是低频的Off-Beat Bass,亦或是中高频的主(Main) Bassline,电子音乐的独特魅力总能引起Ravers(锐舞客们)不自主地展示和切换各式各样的跳舞姿势。(强调一下,标题的“蹦迪”二字加引号,是因为它并不是真正的Disco Dance/Disco Dancing,而是指Headbang/Headbanging)

图片来自EDC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除了简单的(地)摇摇头、晃晃手以及蹦跳姿势,夜店中最常规的舞姿便是随着音乐的Bassline进行同步Headbang。“Headbang”,我们姑且可白话地将其译为“甩头”,这一类(并非只有一种)“甩头”的舞姿细分后部分是西洋地区“舶来品”,另一部分则是由国人自创。

图片来自Cybergog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正如被C-Pop化、中式化的Italo Dance、Eurodance及各相关“狭义”Dance Genre的子类型和Old-School Dance等舞曲风格一样。Headbang这一舞蹈姿势在国内的形式也十分丰富,(曾经)最主流的几种形式包括不限于常规Headbang、“抱甩”、“圈甩”、“跪甩”、“握甩”、“风车甩”等等。

图片来自MissionTix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同理,诸如上述的各种“甩头”说法和Headbang文化最初起源于海外,大部分来自国外的Metal Music、少部分来自国内外Dubstep/Bass Music(即便是Dubstep/Bass Music领域也多借鉴自金属圈)。而后,Headbang在国内进一步演变、被汉化,其中也不乏国人为了成文化、书面化而简化的称呼。那么,这些“中西Headbang”概念分别是怎样的舞姿呢?

图片来自Wikipedia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抱甩”,由二人及以上进行搭背、(或)搂腰式Headbang,“甩向”以横向居多;“圈甩”是众人(三人或四人以上)围成圆圈,全体“共嗨”地向圆心Headbang;“握甩”,二个人及以上握着手进行对向、纵向地Headbang;“风车甩”,以头为圆心、发为半径,借助惯性进行圆周运动,长发越长效果越佳,又叫“大风车”。外地上述Headbang姿势也能相互结合,或者配合、添加其它的动作,如曾经在解释Headbang Society的定义时《电子音乐资讯》就报道了Headbangers坐成一排“多人握甩”的罕见场面。(画面请自行脑补或以个人或组团为单位Headbang实践,下图为Circle Mosh Pit/Circle Pit)

图片来自maxresdefault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需要指出,上述内容多于《电子音乐资讯》过往的四千余篇原创文章中多多少少、零零碎碎都有(甚至多次图文、音视频并茂地)科普过,故在此仅作简单概括,这一次,本文的重点“任务”是填补以前文章埋下的坑——中西Headbang玩法是否、为什么被人“遗忘”了呢?

图片来自Insominiac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大约自2017年开始,海外的Headbang舞姿大范围引进国内,成为夜店、音乐节、仓库派对甚至Live House中人们主流舞姿。同时,因为抖音等平台带动的效仿和跟风现象,人们不懂得也不需要懂得音乐风格,Drop一出,“常规Headbang”、“抱甩”、“圈甩”、“跪甩”、“握甩”、“风车甩”将接二连三地开启——“万物皆可Headbang”。

图片来自Factory 93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在近两年,我们在夜店、电子音乐节等电音场景中却鲜有见到这些曾经风靡世界的中、西式Headbang,即便偶尔看到几个墨镜女孩(跟着Bounce或Vinahouse)“圈甩”的视频,都不禁让人感觉回到了“十年前的Old-Fashion”(这里只是种形容,其实没有这么久,自电音新媒体公司和自媒体引进以来也不超过6年)。的确,Headbang玩法(于国内)已经不再主流、不再大众、不再“被错误复制被错误跟风”。


图片来自Imagin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那么,为什么如今中西Headbang玩法逐渐消失?在前文中笔者已经铺垫和暗示过,其一、也是主要原因,即是Headbang跟风者、伪Raver过多,其盛行的程度已经触及到令人反感和厌恶的阈值。当任何一种Headbanger舞姿均会遭到人们异样的眼光甚至攻击和谩骂,Headbangers的数量自然也会大大削减。

图片来自Facebook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第二大原因则是,当前国内最为主流的电音风格为Bounce和Vinahouse,这些商业夜店舞曲本身并不(太)适合Headbang舞姿。即便如今在夜店我们还会见到个别Headbange或者“伪Headbanger”,但甩头的动作更像是他们对前·主流·Headbang舞姿的“文艺复兴”、前·主流·“蹦迪”的半调侃玩法。

图片来自Instagram Story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又萌生出一些Headbang舞姿的间接新变种,即我们常在短视频看到的各种(头部的)“**摇”,更确切地说它们是“摇头”姿势的变种,毕竟其动作的角度与方向不同于Headbang,已经用“摇头”完全代替“甩头”,各种“摇”法指定比各种“甩”(Headbang)法更花俏。(在此给“**摇”也埋一坑,未来再填)

图片来自YouTub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虽然中西Headbang舞姿在国内已严重过气(线上线下的主流程度上来说),但好在目前尚没有(在指定圈层指定曲风中)濒临灭绝。除了风评“最”败坏的“叩拜式跪甩”之外,诸如在Bass Music、(Heavy)Dubstep Music的现场,Headbang依然是指定人群们的主流玩法,从驻场Support DJ上台开始Headbang持续数个小时也是Bass活动现场的日常操作,只是不如之前跟风得那么“狂”了。

图片来自EDM.co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外(正统的金属Headbang、Bass/Dubstep Headbang外),在夜店主流的Bounce、Vinahouse、正因HouYiQing而悄然归来的“EDM House”现场也有Headbangers,当然,极其偶尔(也极其“Funny”)。

图片来自MSN截图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

文章版权归电子音乐资讯品牌方所有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21-04-28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