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欧美流行音乐”听众会爱上电子音乐?

前几天,加拿大流行音乐天王Justin Bieber的最新专辑《Justice》发行。也许你已经了解到参与这张专辑制作的有不少著名的电子音乐制作人,包括Skrillex、Virtual Riot、TroyBoi等(十余位)(受雇为其幕后地制作音乐甚至跨足词曲),虽然是一张流行音乐专辑,但多首作品中却凭借EDM、Synth Pop、New Wave以及Grime等风格的元素登上Billboard榜前100。但今天的文章并非要介绍这张专辑,而是想借此引出一个更大的话题

图片来自《Justic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周知,国内大量电子音乐爱好者的启蒙是来自欧美(甚至西方)的流行音乐,却几乎没有人因为听中国流行音乐爱上电子音乐。或者笔者换成一个提问的方式:为什么大多数“欧美流行音乐”爱好者同样也能接受、爱上电子音乐,而大多数C-Pop听众却还在(只)听C-Pop?

图片来自朋友圈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无论你是否知道,答案早在五年前《电子音乐资讯》的文章中就已经给出:“欧美流行音乐”主要通过DAW(数字音频工作站,包括音乐制作软件)制作,音乐元素则富有浓厚的电子味。(也正因为电子音乐常常与欧美的流行音乐、Hip-Hop等音乐类型水乳交融,《电子音乐资讯》平常也有涉及后者选题和内容)。

图片来自Kanye West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和“欧美流行音乐”相反,即便是在今天,国内多数流行歌曲的创作仍旧在大量地使用声学乐器(部分以此为荣,而以使用DAW的音源为耻)。事实上,为了创作一首高质的C-Pop歌曲,作者可能会邀请到吉他手、贝斯手、鼓手……一位或者多位乐手、歌手、Rapper……甚至邀请一个管弦乐团,通过实录而得到大多数的声音,然后将上述声音编排作成一个伴奏。

图片来自Spin.co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在梁欢的纪录片《音乐的秘密》中便“详细地”折射出实录做歌的缺点,如,人声录了无数遍都不满意,鼓手打鼓之前要花数个小时调试鼓(换做是电子音乐制作人可能已经完成了一首编曲),还有动辄百万的录音室以及音频器材等等。

图片来自Soundbetter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不言自明,这种古老而麻烦的作曲路线来创作的缺点——不仅制作音乐的成本变得极其之高,其创作效率也低,故许多C-Pop歌手或明星的“年产量”可能只有一首歌(甚至更少)。

图片来自SEOClerk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此外,《电子音乐资讯》不得不指出另一个更大、更重要的缺点——绝大多数C-Pop的伴奏部分枯燥且并不好听(相对于电子音乐而言)。因为,以传统实录的方式来创作流行歌曲,必然是几个一成不变的乐器和配器、和弦进程、弹奏技巧,效果则多为模板化、麻烦化还缺乏创新(主要指传统C-Pop,现代C-Pop的编曲还是较为丰富)。

图片来自Chrisrayproduction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读者可能要问了,那为什么国内依然有许多人喜欢流行音乐?其实并不矛盾,正因为大量中国流行音乐的编曲(主要指伴奏部分)缺乏创新、质量低下,诸如C-Pop等爱好者才会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歌词、作曲、歌唱等部分,他们在讨论C-Pop的时候也从来不会说“这个鼓组和低频富有动感”(如果会的话,他们大概率也是电子音乐爱好者)。

图片来自Koreatimesu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反观“欧美流行音乐”,无论是文章开头的Justin Bieber,还是像Beyonce、Taylor Swift、Billie Eilish、Sia等世界顶级流行音乐歌手,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请电子音乐制作人来制作伴奏,如Lady Gaga的御用制作人(之一)BloodPop便是当今最受欢迎的、最赚钱的“欧美流行音乐”歌手的制作人之一(毕竟不是谁都能请得起、请得到Skrillex这种大牌制作人)。

图片来自Best EDM Beat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其实早在上世纪90甚至80年代开始,“欧美流行音乐”的产生就少不了电子音乐制作人的参与,即便是非常老旧的流行音乐如80's Pop、Italo Disco、New Wave等注重人声、吉他弦和鼓组的风格,其伴奏等部分皆由音乐制作人使用DAW制作。

图片来自Disco Mama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当然,也并不是说“欧美流行音乐”的制作过程完全不会使用实录,当欧美创作者需要实录时也会刻意地去实录一段音频,而不是像国内许多歌手或者乐队一味地以实录为教条,将自己的创意扼杀在传统而重复的音乐元素中。

图片来自SOPHI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并非是讨论中西方流行音乐的褒贬问题,而是借国内外流行音乐创作思维的差异,论证其造成巨大的音乐审美差异(以及音乐品读的差异)。

图片来自Wikipedia Record Producer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事实上,今日的选题因《电子音乐资讯》负责人和笔者讨论中餐与西餐的制作方式区别而诞生(中西餐差异和中西流行音乐差异的部分共同点见聊天截图,更能归总为相似的化繁为简的技巧反倒促进了“产品”制作,还有背后手法不同导致的瓶颈问题,你可以举一反三到更多)。和制作流行音乐一样,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Guo家或Min族于数十、数百年前就已学会如何化繁为简,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流行音乐、饮食文化只是这些差异表现的一小部分,思维的高度决定整个艺术、文化甚至文明的属性差异。

图片来自微信截图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

文章版权归电子音乐资讯品牌方所有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21-03-22 20:00

为什么大多数“欧美流行音乐”听众会爱上电子音乐?

前几天,加拿大流行音乐天王Justin Bieber的最新专辑《Justice》发行。也许你已经了解到参与这张专辑制作的有不少著名的电子音乐制作人,包括Skrillex、Virtual Riot、TroyBoi等(十余位)(受雇为其幕后地制作音乐甚至跨足词曲),虽然是一张流行音乐专辑,但多首作品中却凭借EDM、Synth Pop、New Wave以及Grime等风格的元素登上Billboard榜前100。但今天的文章并非要介绍这张专辑,而是想借此引出一个更大的话题

图片来自《Justic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周知,国内大量电子音乐爱好者的启蒙是来自欧美(甚至西方)的流行音乐,却几乎没有人因为听中国流行音乐爱上电子音乐。或者笔者换成一个提问的方式:为什么大多数“欧美流行音乐”爱好者同样也能接受、爱上电子音乐,而大多数C-Pop听众却还在(只)听C-Pop?

图片来自朋友圈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无论你是否知道,答案早在五年前《电子音乐资讯》的文章中就已经给出:“欧美流行音乐”主要通过DAW(数字音频工作站,包括音乐制作软件)制作,音乐元素则富有浓厚的电子味。(也正因为电子音乐常常与欧美的流行音乐、Hip-Hop等音乐类型水乳交融,《电子音乐资讯》平常也有涉及后者选题和内容)。

图片来自Kanye West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和“欧美流行音乐”相反,即便是在今天,国内多数流行歌曲的创作仍旧在大量地使用声学乐器(部分以此为荣,而以使用DAW的音源为耻)。事实上,为了创作一首高质的C-Pop歌曲,作者可能会邀请到吉他手、贝斯手、鼓手……一位或者多位乐手、歌手、Rapper……甚至邀请一个管弦乐团,通过实录而得到大多数的声音,然后将上述声音编排作成一个伴奏。

图片来自Spin.co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在梁欢的纪录片《音乐的秘密》中便“详细地”折射出实录做歌的缺点,如,人声录了无数遍都不满意,鼓手打鼓之前要花数个小时调试鼓(换做是电子音乐制作人可能已经完成了一首编曲),还有动辄百万的录音室以及音频器材等等。

图片来自Soundbetter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不言自明,这种古老而麻烦的作曲路线来创作的缺点——不仅制作音乐的成本变得极其之高,其创作效率也低,故许多C-Pop歌手或明星的“年产量”可能只有一首歌(甚至更少)。

图片来自SEOClerk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此外,《电子音乐资讯》不得不指出另一个更大、更重要的缺点——绝大多数C-Pop的伴奏部分枯燥且并不好听(相对于电子音乐而言)。因为,以传统实录的方式来创作流行歌曲,必然是几个一成不变的乐器和配器、和弦进程、弹奏技巧,效果则多为模板化、麻烦化还缺乏创新(主要指传统C-Pop,现代C-Pop的编曲还是较为丰富)。

图片来自Chrisrayproduction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读者可能要问了,那为什么国内依然有许多人喜欢流行音乐?其实并不矛盾,正因为大量中国流行音乐的编曲(主要指伴奏部分)缺乏创新、质量低下,诸如C-Pop等爱好者才会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歌词、作曲、歌唱等部分,他们在讨论C-Pop的时候也从来不会说“这个鼓组和低频富有动感”(如果会的话,他们大概率也是电子音乐爱好者)。

图片来自Koreatimesu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反观“欧美流行音乐”,无论是文章开头的Justin Bieber,还是像Beyonce、Taylor Swift、Billie Eilish、Sia等世界顶级流行音乐歌手,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请电子音乐制作人来制作伴奏,如Lady Gaga的御用制作人(之一)BloodPop便是当今最受欢迎的、最赚钱的“欧美流行音乐”歌手的制作人之一(毕竟不是谁都能请得起、请得到Skrillex这种大牌制作人)。

图片来自Best EDM Beat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其实早在上世纪90甚至80年代开始,“欧美流行音乐”的产生就少不了电子音乐制作人的参与,即便是非常老旧的流行音乐如80's Pop、Italo Disco、New Wave等注重人声、吉他弦和鼓组的风格,其伴奏等部分皆由音乐制作人使用DAW制作。

图片来自Disco Mama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当然,也并不是说“欧美流行音乐”的制作过程完全不会使用实录,当欧美创作者需要实录时也会刻意地去实录一段音频,而不是像国内许多歌手或者乐队一味地以实录为教条,将自己的创意扼杀在传统而重复的音乐元素中。

图片来自SOPHI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并非是讨论中西方流行音乐的褒贬问题,而是借国内外流行音乐创作思维的差异,论证其造成巨大的音乐审美差异(以及音乐品读的差异)。

图片来自Wikipedia Record Producer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事实上,今日的选题因《电子音乐资讯》负责人和笔者讨论中餐与西餐的制作方式区别而诞生(中西餐差异和中西流行音乐差异的部分共同点见聊天截图,更能归总为相似的化繁为简的技巧反倒促进了“产品”制作,还有背后手法不同导致的瓶颈问题,你可以举一反三到更多)。和制作流行音乐一样,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Guo家或Min族于数十、数百年前就已学会如何化繁为简,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流行音乐、饮食文化只是这些差异表现的一小部分,思维的高度决定整个艺术、文化甚至文明的属性差异。

图片来自微信截图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

文章版权归电子音乐资讯品牌方所有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21-03-22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