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热单厂牌”Spinnin' Records进击“越南鼓”市场

昨日,高屋建瓴的DarkGlow笔者已先行一步撰写了《贺喜“越南鼓”与Riddim Dubstep成功结缘》。但囿于DarkGlow目前阅读量不够高,倘若把本文的内容都写上未免有点“浪费”,遂DarkGlow笔者将部分内容有所保留地交给电子音乐资讯笔者“借题发挥”。今日推文和标题一样看点颇多,干货自然也少不了。(温馨提示:两篇文章一起品读,味道更佳)

图片来自Instagra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下这位熟悉又陌生的主角,“越南鼓”。关注电子音乐资讯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它的学名——Vina House(同Vinahouse、Vina Hey、Vinahey、VNH等)。Vina House脱胎于商业的Electro House风格,更进一步地,可将它视为Melbourne Bounce子类。曾经的Vina House除了别具一格的节奏、鼓组(尤其是Bass Drum)、Off-Beat Bass和Bass等某些特色配器,其它元素与Melbourne Bounce相差无几。

图片来自Skrillex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越南鼓”一词最早可追溯至2012年左右,也几乎是Vina House由Melbourne Bounce演变后初步成型时,当时在越南充斥着大量女子DJ打碟的视频,传播到国内也同样风靡一时,人们纷纷将其中的音乐取名为“越南鼓”并开始仿制。音乐没有高低贵贱,笔者并不是要吐槽Vina House风格本身,问题出在在“越南鼓”这一中文翻译(错译)。

图片来自Pixabay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鼓”,顾名思义,在电子音乐领域中多指Kick、Bass Drum、Clap、Snare、Beat、Hi-Hat、Ride Cymbal等鼓组元素。反观Vina House,除了Bass和节奏可谓独具越南特色之外,它的“鼓”则皆为Electro House及其子类型的鼓组,而并非越南“特产”。

图片来自Cheezburger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但那时候的国内DJ尚不懂得配器分类,把“咚咚咚”的Bass音色误认为是“鼓”,才有了现在流传盛广的“越南鼓”。虽然笔者推崇“艺术风格能不翻译尽量不翻译”的原则,但如果非要翻译,那么“越南浩室”、“越南贝斯”(虽是特点意译,但并不推崇)也都会比“越南鼓”更妥当,确切地说是更不具误导性。

图片来自Effectlist.co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随着Vina House在全球各地近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越南鼓”已经和最初的Vina House大相径庭,与Melbourne Bounce的听感也渐行渐远,而是更接近商业的Electro House,但一直保留着其Bass节奏型的显著特征。

图片来自Dazed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镜头切换到我们更熟悉的主角:Spinnin' Records。作为全球粉丝群体最大的电子音乐厂牌,Spinnin' Records今年一直(经常)在搞“二手音乐”发布。他们在TikTok等音视频平台上“守株待兔”,但凡有一两首他们看中的热单,就签到自家厂牌来重新(再次)发布,不禁让内行人直呼好家伙。

图片来自Soundcloud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这种操作虽不是第一次见到,但也只有Spinnin' Records敢这么“堂而皇之”地干。一般而言,我们在各大流媒体收听新歌(单曲),多为近期发布或者提前释出的歌曲。但Spinnin' Records今年发布的多首“新歌”居然是在火遍全球各大平台超半年之久的“口水歌”,留下听众和粉丝们在曼德拉效应中一脸懵逼。

图片来自Live For Live Music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而在Spinnin' Records发布的这些国际热单中,除了不久前我们介绍过的、由华人DJ兼制作人KUROMI于8个月前打造的G-House风格单曲《F Boy》,还有9个月前、也是2020年Vina House风格的最“幸运”曲目《Pháo - 2 Phút Hơn (KAIZ Remix)》。

2 Phút Hơn (KAIZ Remix)
Phao / Kaiz

图片、音频和视频来自《Pháo - 2 Phút Hơn (KAIZ Remix)》 图片、音频和视频版权属于原主

Spinnin' Records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上述类型作品(通常)是尚未签约厂牌(签歌非签人)的“游离”歌曲。正因为歌曲版权没有归属至某个厂牌,Spinnin' Records才得以“捡”到这些“无主名花”。假设这首Vina House如果已经签约了DarkGlow Records,五年(依合同而定)内要在Spinnin'再发自然是不可能的,除非Spinnin'获得了DarkGlow的转授权。

图片来自Memes.co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另一方面,这类作品在Tiktok上本只是一个Bootleg性质的歌曲,因为没有任何的版权,自然也是无法在厂牌发布的,而Spinnin' Records的参与直接将其转变为Official Remix性质,促成了原作者和Remixer建立一个有授权的官方合作。

图片来自Mediu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如此看来,Spinnin' Records的令人忍俊不禁的操作不仅可行,而且还为制作人和厂牌带来了更多合作与的发展机会。酒香不怕巷子深,尤其对制作人而言,你大可两耳不闻窗外,一心制作电子音乐,先上车后补票。

图片来自Daily Mail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具体而言,比如你是一位中国风的(Melodic) Progressive House制作人,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你不用太担心自己的作品被埋没,也不用在发布歌曲前顾虑是否有厂牌看得上,更不用为投无数次Demo操心费力,只要你生产了受听众们欢迎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如果在TikTok上被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个视频使用,一切将水到渠成,各个厂牌都会找上门来将你的歌“挖”走(建议下次Spinnin' Records进口一下“Chinese House”,别光Vina呀)。

图片来自Socinator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调侃归调侃,虽然“怎么挣钱怎么来的”Spinnin' Records为了恰饭套用了各式各样不同于行业传统的做法,实际上正如前文所述,这次做法对电子音乐行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Vina House风格也因此大翻身,势必令其他DJ、制作人和Raver们刮目相看。

图片来自Superjail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这种变化对(国内)大部分人而言,好比2020年春晚期间我们看到快手登上央视并出乎所有人意料地播了一天高逼格的广告(陈述事实,没有歧视之意)。而对每位Vina House爱好者而言,这一变化就像是Trance爱好者听到2002年FIFA世界杯主题曲、全球“Hard”拳手们在影视巨头平台Netflix看到Qlimax全球直播一样,那种欣喜与自豪只有真正的Vina House爱好者才能体会得到。

图片来自Uneek Ibiza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要知道,一个音乐风格复兴或者翻身的机遇是不可多得的,拿笔者最熟悉的Italo Dance而言,从早年的“凤舞九天”盗曲系列Set到近年的“激光雨”《Gabry Ponte - U.n.d.e.r.g.r.o.u.n.d.》和“857”《Supasonic - Lullabow》(和最原版的《Bow-Chi》以及后来的150 BPM Bounce 《Feel My Bass》使用了同一人声采样)… 20年里Italo Dance养活了多少音(Dao)乐(Qu)人,而自己却依然埋没在土嗨的世界里无人问津。

图片来自Rebloggy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当然,任何一种艺术流派的复兴也并非一蹴而就的,这次Spinnin' Records签约《Pháo - 2 Phút Hơn (KAIZ Remix)》只是“导火线”,Vina House今年实则已在其它地方开始复兴,只是众人被Bounce狸猫换太子,蒙蔽了双眼。

图片来自Aylek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如今,大量所谓的“Bounce DJ”根本不懂风格,打着“Bounce”甚至是“Korean Disco”的标签,放着与Melbourne Bounce、Minimal Bounce、Korea Bounce、Disco、“Korea Bounce”等风马牛不相及的曲子,浑然一套Vina House Mix加上Eurodance、Italo Dance、Reverse Bass。

图片来自Reddit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比如国内线下知名嘉宾DJ(可惜线上没几个粉丝),打着Bounce旗帜在现场放的却是带Off-Beat bass的土味Electro HouseVina House、粤语Eurodance、粤语Italo Dance以及所谓的“广嗨”等等。DJ和现场观众以为自己喜欢的是Bounce,其实都是Vina House,当然,其实这些DJ们自己都分不清Vina House和Bounce。

图片来自Clide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此外,Naughty Tech House代表人物、大洋洲舞曲作品播放量最高的DJ兼制作人Fisher也佐证了这一点:自从其炒菜视频BGM被抖音人换成了Vina House之后,便已刷屏国内抖音等各个平台。原来,国人最喜欢的舞曲类型根本不是Bounce,而是Vina House。

图片来自Festival Sherpa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虽然抖音、Tiktok等平台受到国内甚至国外无数人唾弃,但乐观地看待,它们同样也成就了无数富有创造力的艺人们,成就了Vina House的逐渐主流与正名化在这文章结尾,笔者也祝所有老旧的音乐风格能注入新鲜血液、继续创新与改善,与我们相伴成长,其文化被更多各自的爱好者所正确了解、享受应有的对待和推崇。

图片来自奥特曼Fan-Art 视频版权属于原主

————————————————————————

文章版权归电子音乐资讯品牌方所有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20-12-23 20:00

“TikTok热单厂牌”Spinnin' Records进击“越南鼓”市场

昨日,高屋建瓴的DarkGlow笔者已先行一步撰写了《贺喜“越南鼓”与Riddim Dubstep成功结缘》。但囿于DarkGlow目前阅读量不够高,倘若把本文的内容都写上未免有点“浪费”,遂DarkGlow笔者将部分内容有所保留地交给电子音乐资讯笔者“借题发挥”。今日推文和标题一样看点颇多,干货自然也少不了。(温馨提示:两篇文章一起品读,味道更佳)

图片来自Instagra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下这位熟悉又陌生的主角,“越南鼓”。关注电子音乐资讯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它的学名——Vina House(同Vinahouse、Vina Hey、Vinahey、VNH等)。Vina House脱胎于商业的Electro House风格,更进一步地,可将它视为Melbourne Bounce子类。曾经的Vina House除了别具一格的节奏、鼓组(尤其是Bass Drum)、Off-Beat Bass和Bass等某些特色配器,其它元素与Melbourne Bounce相差无几。

图片来自Skrillex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越南鼓”一词最早可追溯至2012年左右,也几乎是Vina House由Melbourne Bounce演变后初步成型时,当时在越南充斥着大量女子DJ打碟的视频,传播到国内也同样风靡一时,人们纷纷将其中的音乐取名为“越南鼓”并开始仿制。音乐没有高低贵贱,笔者并不是要吐槽Vina House风格本身,问题出在在“越南鼓”这一中文翻译(错译)。

图片来自Pixabay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鼓”,顾名思义,在电子音乐领域中多指Kick、Bass Drum、Clap、Snare、Beat、Hi-Hat、Ride Cymbal等鼓组元素。反观Vina House,除了Bass和节奏可谓独具越南特色之外,它的“鼓”则皆为Electro House及其子类型的鼓组,而并非越南“特产”。

图片来自Cheezburger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但那时候的国内DJ尚不懂得配器分类,把“咚咚咚”的Bass音色误认为是“鼓”,才有了现在流传盛广的“越南鼓”。虽然笔者推崇“艺术风格能不翻译尽量不翻译”的原则,但如果非要翻译,那么“越南浩室”、“越南贝斯”(虽是特点意译,但并不推崇)也都会比“越南鼓”更妥当,确切地说是更不具误导性。

图片来自Effectlist.co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随着Vina House在全球各地近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越南鼓”已经和最初的Vina House大相径庭,与Melbourne Bounce的听感也渐行渐远,而是更接近商业的Electro House,但一直保留着其Bass节奏型的显著特征。

图片来自Dazed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镜头切换到我们更熟悉的主角:Spinnin' Records。作为全球粉丝群体最大的电子音乐厂牌,Spinnin' Records今年一直(经常)在搞“二手音乐”发布。他们在TikTok等音视频平台上“守株待兔”,但凡有一两首他们看中的热单,就签到自家厂牌来重新(再次)发布,不禁让内行人直呼好家伙。

图片来自Soundcloud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这种操作虽不是第一次见到,但也只有Spinnin' Records敢这么“堂而皇之”地干。一般而言,我们在各大流媒体收听新歌(单曲),多为近期发布或者提前释出的歌曲。但Spinnin' Records今年发布的多首“新歌”居然是在火遍全球各大平台超半年之久的“口水歌”,留下听众和粉丝们在曼德拉效应中一脸懵逼。

图片来自Live For Live Music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而在Spinnin' Records发布的这些国际热单中,除了不久前我们介绍过的、由华人DJ兼制作人KUROMI于8个月前打造的G-House风格单曲《F Boy》,还有9个月前、也是2020年Vina House风格的最“幸运”曲目《Pháo - 2 Phút Hơn (KAIZ Remix)》。

2 Phút Hơn (KAIZ Remix)
Phao / Kaiz

图片、音频和视频来自《Pháo - 2 Phút Hơn (KAIZ Remix)》 图片、音频和视频版权属于原主

Spinnin' Records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上述类型作品(通常)是尚未签约厂牌(签歌非签人)的“游离”歌曲。正因为歌曲版权没有归属至某个厂牌,Spinnin' Records才得以“捡”到这些“无主名花”。假设这首Vina House如果已经签约了DarkGlow Records,五年(依合同而定)内要在Spinnin'再发自然是不可能的,除非Spinnin'获得了DarkGlow的转授权。

图片来自Memes.co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另一方面,这类作品在Tiktok上本只是一个Bootleg性质的歌曲,因为没有任何的版权,自然也是无法在厂牌发布的,而Spinnin' Records的参与直接将其转变为Official Remix性质,促成了原作者和Remixer建立一个有授权的官方合作。

图片来自Mediu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如此看来,Spinnin' Records的令人忍俊不禁的操作不仅可行,而且还为制作人和厂牌带来了更多合作与的发展机会。酒香不怕巷子深,尤其对制作人而言,你大可两耳不闻窗外,一心制作电子音乐,先上车后补票。

图片来自Daily Mail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具体而言,比如你是一位中国风的(Melodic) Progressive House制作人,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你不用太担心自己的作品被埋没,也不用在发布歌曲前顾虑是否有厂牌看得上,更不用为投无数次Demo操心费力,只要你生产了受听众们欢迎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如果在TikTok上被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个视频使用,一切将水到渠成,各个厂牌都会找上门来将你的歌“挖”走(建议下次Spinnin' Records进口一下“Chinese House”,别光Vina呀)。

图片来自Socinator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调侃归调侃,虽然“怎么挣钱怎么来的”Spinnin' Records为了恰饭套用了各式各样不同于行业传统的做法,实际上正如前文所述,这次做法对电子音乐行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Vina House风格也因此大翻身,势必令其他DJ、制作人和Raver们刮目相看。

图片来自Superjail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这种变化对(国内)大部分人而言,好比2020年春晚期间我们看到快手登上央视并出乎所有人意料地播了一天高逼格的广告(陈述事实,没有歧视之意)。而对每位Vina House爱好者而言,这一变化就像是Trance爱好者听到2002年FIFA世界杯主题曲、全球“Hard”拳手们在影视巨头平台Netflix看到Qlimax全球直播一样,那种欣喜与自豪只有真正的Vina House爱好者才能体会得到。

图片来自Uneek Ibiza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要知道,一个音乐风格复兴或者翻身的机遇是不可多得的,拿笔者最熟悉的Italo Dance而言,从早年的“凤舞九天”盗曲系列Set到近年的“激光雨”《Gabry Ponte - U.n.d.e.r.g.r.o.u.n.d.》和“857”《Supasonic - Lullabow》(和最原版的《Bow-Chi》以及后来的150 BPM Bounce 《Feel My Bass》使用了同一人声采样)… 20年里Italo Dance养活了多少音(Dao)乐(Qu)人,而自己却依然埋没在土嗨的世界里无人问津。

图片来自Rebloggy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当然,任何一种艺术流派的复兴也并非一蹴而就的,这次Spinnin' Records签约《Pháo - 2 Phút Hơn (KAIZ Remix)》只是“导火线”,Vina House今年实则已在其它地方开始复兴,只是众人被Bounce狸猫换太子,蒙蔽了双眼。

图片来自Aylek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如今,大量所谓的“Bounce DJ”根本不懂风格,打着“Bounce”甚至是“Korean Disco”的标签,放着与Melbourne Bounce、Minimal Bounce、Korea Bounce、Disco、“Korea Bounce”等风马牛不相及的曲子,浑然一套Vina House Mix加上Eurodance、Italo Dance、Reverse Bass。

图片来自Reddit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比如国内线下知名嘉宾DJ(可惜线上没几个粉丝),打着Bounce旗帜在现场放的却是带Off-Beat bass的土味Electro HouseVina House、粤语Eurodance、粤语Italo Dance以及所谓的“广嗨”等等。DJ和现场观众以为自己喜欢的是Bounce,其实都是Vina House,当然,其实这些DJ们自己都分不清Vina House和Bounce。

图片来自Clide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此外,Naughty Tech House代表人物、大洋洲舞曲作品播放量最高的DJ兼制作人Fisher也佐证了这一点:自从其炒菜视频BGM被抖音人换成了Vina House之后,便已刷屏国内抖音等各个平台。原来,国人最喜欢的舞曲类型根本不是Bounce,而是Vina House。

图片来自Festival Sherpa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虽然抖音、Tiktok等平台受到国内甚至国外无数人唾弃,但乐观地看待,它们同样也成就了无数富有创造力的艺人们,成就了Vina House的逐渐主流与正名化在这文章结尾,笔者也祝所有老旧的音乐风格能注入新鲜血液、继续创新与改善,与我们相伴成长,其文化被更多各自的爱好者所正确了解、享受应有的对待和推崇。

图片来自奥特曼Fan-Art 视频版权属于原主

————————————————————————

文章版权归电子音乐资讯品牌方所有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20-12-23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