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夜店到底应该由谁预订嘉宾DJ?
事先声明,本文无贬义且无针对,纯正面且纯对事不对人,官方定向为“产业稿”。若严重玻璃心者,请慎读;若严重抗拒接受外来产业信息或被做比较者,请慎读;若将电子音乐文化公众号与生Li公众号混为一谈以至于无法正确调整心态者,请慎读。图片来自七龙珠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早在几年前,“电子音乐资讯”便有文章专门讲解过几种有权利预订DJ的中国夜店岗位,譬如音乐总监、舞台总监、店长、股东、老板等,也在文末强调道,每家中国夜店赋予的“由谁预订嘉宾”的权限均有不同,该文章的情况用于阐述普遍情况,但不代表同化每家Nightclub。
图片来自朋友圈Mem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今天这篇文章看似与当时的文章有些相似,但完全不同,本文并不用来科普或者重复科普、赘述各个夜店有哪些岗位具有Booking嘉宾DJ的“权”或“名”,而是旨在讨论到底由哪个岗位、哪种职业负责Guest DJ的日常预订会更稳妥、专业以及符合国际化的音乐产业逻辑。图片来自Oppo Mem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我们必须先提出观点: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商业场”、“集团店”的艺人预订体系都有巨大的问题,非常的不专业,而且经过疫情这一波大浩劫,水越来越深,Fubai现象越来越多,各种违法勾当夹杂在各种黑暗交易之间,以至于不懂游戏规则的表演者越来越难走这条路。图片来自Anime Fan-Art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接下来,我们的逻辑框架是,先道出中国“酒吧式夜店”在预订艺人流程中到底有多少水分、到底有多少Fubai现象、更有多少肮脏的勾当,从而间接帮助更多DJ/制作人明白自己为何难以打通海外巡演DJ这条同步道路。以下内容建议举一反三,因为笔者已经试着有所保留。
图片来自Jack U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①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公开揭露夜店管理层打工者普遍“吃回扣”现象的是一篇来自“ElectronicNegative”的文章,然而,撰写这篇文章的“客串兼职笔者”,正好就是国内抖音网红演艺经纪公司的Booking Agent,他受够了这一切,毕竟以最高权威性道出了事实。
图片来自Instagra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夜店管理层打工者是否预订一名DJ,就成了某种黑色资本游戏了。假设,丙是一名舞台总监,并且具有嘉宾DJ的决定权;丁是一名DJ/制作人,且摸清了国内黑暗的游戏规则,愿意给予这名舞台总监60%的回扣。你知道的,至此,这件事已经成了。
图片来自动漫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那些活跃于夜店但只唱三五首“成名流行作”的Rapper们,即使被整个市场吹鼓成骗钱高手,也依然受尽喜爱,因为他们比起很多只有几万、十几万粉丝的“素人DJ/制作人”(此处多关,细品,勿粗暴阅读)来说,更是能给舞台总监、企划总监带来十万以上的回扣(如果有吃回扣的话,不指所有舞台总监、企划总监,别对号入座)。
图片来自动漫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②说得好听点是社交,说得难听点是混圈。国内的“高层夜店人”似乎很难在商业和交情上做明确的区分,与“夜店人”的关系打得越火热,获其支持的概率就越高,于是造成了一种闭环。愿意社交、混圈、喝酒应酬的人更容易与“夜店人”打成一片,从而取得商业支持。当然,这种表面风光、高人气假象,最后也只能靠气氛组来维持,且永远无法像“电子音乐资讯”这样(真正地)被更多人知道。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老新闻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相反,那些从来不愿意与“夜店人”喝酒、混圈、社交、应酬的“技术型DJ/制作人”,就很难打通这条路,再加上也很难给各路总监回扣或者是一些利益上的“人情往来”,很难成功挤入这种并不健康的、熟人之间内部消费的闭环模式内。
图片来自百度新闻Mem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③女孩经济。这个词只可会意不可言传,如果说得太露骨的话会有万分之一的违规风险,但「电子音乐资讯」不能够承担这一风险。部分夜店高层(一直在强调是部分,谁要没事不沾边还还对号入座那是真的爱蹭腿)能利用“女孩经济”博得许多卡座大佬的青睐及消费。
图片来自GHYGIF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十几、二十年前的夜店市场就有“Yanxing”这个说法了,现在的很多抖音网红DJ走的也是“Yanxing”的路线,利用女孩经济,女孩们和预订她们演出的夜店高层们都有可能通过演出费(Booking Fee)以外的其它渠道获得二次消费,且这类消费金额足以让她们用在抖音滚雪球上了。
图片来自朋友圈Mem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很多夜店的“最高消费”、“前五消费”、“前十消费”都有很多隐藏的游戏关卡,可能可以为预订女孩们演出的总监大佬们开启某些“牵线赚大钱”的兼职副业小窗,而利用女孩经济,抖音网红也可以与那些资本家建立更“有趣”的“商业合作”,譬如商业用途音乐制作、模块合成器Live Set等等(反向雾)。图片来自南极洲纪录片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④个人关系熟不熟、有没有一起喝过酒甚至是否走了“结拜兄弟”那一出,都是“夜店人个人社交”背后的故事,笔者在此已经尝试隐藏和缩水表达,以实际情况为准。但第四点则有关于夜店公司、“旗上”集团之间的利益交集了,这也是很多聪明的DJ们为什么要驻场的原因之一。
图片来自104号房间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DJ去夜店驻场,早就已经不再是为了拿那份驻场的死工资,夜均日入不到500元的演出费了,更是为了利用夜店、集团的资源,打通夜店对夜店、夜店对集团、集团对夜店、集团对集团的各种买卖。这种闭门造车的同行内部消费是一条极其可观的产业链,除了DJ交换、场景交换以外,俱乐部与俱乐部之间也有很多“公对公杀熟”。
图片来自104号房间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而去夜店、集团当舞台总监,自然也是为了打通夜店资源和社交渠道,切勿只看到打工人的死工资。几日前,ElectronicNegative就曾指明如果嘉宾DJ这条路走不通,混个音乐总监、舞台总监也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DarkGlow也有过类似的暗示,目的都是扶持众人。图片来自104号房间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接着我们再对比一下海外的俱乐部、酒吧、派对主办方、音乐节主办方在预订嘉宾DJ时的逻辑——不以回扣为主要标准、不以是不是熟人为主要标准、不以公对公利益为主要标准、不以女孩经济为主要标准,对于他们来说,“Booking”本身就是一门“公归公”的学术学问。
图片来自104号房间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几年前,我们就有文章给大家介绍过Talent Buyer / Talent Booker这样的职业名词,另一方面,也介绍过与之对应,呈凹凸关联的另一职业,Booking Agent / Talent Agent。正因海外俱乐部、活动发起者必定会“配齐”这一“零部件”,艺人预订的买卖脱离了私人利益。
图片来自104号房间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简单地概括一下,Talent Buyer / Talent Booker,分别可以直译为人才买手及人才预订者,两者是同义词,顾名思义,人才买手或人才预订者负责嘉宾DJ、表演者的预订,他们需要有顶尖的艺人市场知识储备,来分析什么样的嘉宾表演者更适合组成什么样的活动阵容。图片来自104号房间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但正如你所知,国内的夜店、音乐节主办方,根本没有Talent Buyer / Talent Booker这回事,也很难理解海外音乐产业为什么需要支出高薪来雇佣一个员工每天花6小时以上的时间研究什么样的艺人更值得预订、做无数份Pdf和表格来决策最终邀请至舞台上的艺人。图片来自杰尼龟Mem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而在这些出类拔萃的DJ/制作人、艺人(Artist)甚至是在中文里更具有褒义效应的艺术家背后,也都有至少一名Booking Agent / Talent Agent(直译为演出预订经纪人、人才经纪人,顾名思义,不再赘述)负责与Talent Buyer / Talent Booker的邀约Offer对接。图片来自Alison Wonderland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正因具有Talent Buyer / Talent Booker为“买家”,Booking Agent / Talent Agent为“卖家”的完整交易体系,或者说多数演出基于这样的体系下形成邮件对接交易,海外艺人们不需要像国内艺人们这样,需要将回扣、女孩效应、个人社交、企业社交当成盈利之本。图片来自Alison Wonderland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正如摘要理智表述:【缺乏正统的人才预订或人才购入体系,是夜店和DJ双输的一大特征】。我们曾经细思过一个问题,中国的电子音乐市场到底输在哪里,当然,不是输在新媒体内容质量、不是输在俱乐部硬件,说到底,其实是输在文化、产业专业方面起步太晚,能跟进的空间、余地太多。图片来自朋友圈Mem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不过在文章的最后,我们也想强调们的观点——外国的月亮没有比较圆,但外国的电子音乐产业确实做得比我们更专业几分。就嘉宾DJ的预订来说,海外的Talent Buyer / Talent Booker往往充分具备对艺人实力、变现能力等所有环节的评估能力,而Booking Agent / Talent Agent则应具有非常专业的水准能够被动处理或主动推销自家艺人的演出。图片来自朋友圈Mem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中国夜店大部分都跳过了Talent Buyer / Talent Booker扮演买家、Booking Agent / Talent Agent扮演卖家的专业化“选拔”流程,退而变成夜店高层或音乐节高层自己的利益游戏、人情(社交)游戏,所以才形成了如今并不那么(双方)如意的局面。图片来自朋友圈Mem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但笔者始终抱有积极向上的、正面阳光的心态,认为在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中国俱乐部不仅能够在硬件方面胜过西洋俱乐部,更可以在音乐行业专业知识文化、各职位上多倍拔高,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的、可延续可持续的,且对场地和表演者均双赢的局面。
图片来自旅游网电竞酒店推荐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回扣、女孩效应、个人社交、企业社交在“夜店圈”不会消失,至少不会迅速消失,因为夜店高层有需求、卡座大佬有需求、抖音女网红有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工作关系有需求、店与店的商业交涉有需求……这些当然可以是附加分题!但,千万不要反客为主,乱了心智,忽略了这一切最本质的要义。图片来自朋友圈Mem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