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进一步了解的i_o

本文的目的如摘要所叙——“我们对i_o的探知,不应止于R.I.P”。美国时间2020年11月23日,新生代DJ/制作人i_o离开了他原本所在的世界,这令所有喜欢他的音乐或人物的乐迷们悲痛欲绝。官宣当日,人们对i_o离世的安息祈愿和纪念,几乎持续了一整天。

图片来自Daily Mail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DarkGlow 暗芒」也在事情公布的当天发表了《“EDM Techno”指路人i_o因未揭晓的原因逝世》一文。显然,关于i_o的死因,国内外乐迷们众说纷纭,而且往往并没有太过于“积极乐观”(本身也就没法积极乐观)。甚频有外国乐迷将i_o和Avicii联系到一起。

图片来自Twitter截图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但是,我们对i_o的探知,可以不仅限于这么一句R.I.P,笔者的意思是,我们还可以对他了解更多、他值得我们了解更多。尽管i_o的不幸遭遇让i_o的名字暂时地布遍了微信朋友圈和大、小型的电子音乐新媒体,但至今鲜有(没有)能够详细介绍i_o的文章出现,我们的目的只是填补这一空白,愿您赏读。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在融入了EDM元素的Techno Music、House Music、Trance Music领域,i_o是一个快速蹿红的新生代名字。i_o从2017年开始成为一个全新的DJ/音乐制作人品牌(此前运营Fawks项目),在开始巡演以前,先是出现在《We Are Friends, Vol. 7》合辑中与“鼠友”们见面,他的第一次展示,便在「电子音乐资讯」的历史消息中被记录。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尽管不适合把自己抬举成“i_o的朋友”,但「电子音乐资讯」也算真正意义上见证了i_o从无到有的过程。借助We Are Friends, Vol. 7为媒介,i_o将Glitch、Techno、Progressive等元素以个性化的编曲构成了《Warning》的这一音乐项目的初章。

图片来自Slutty Raver Costume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如果说i_o是一匹千里马,那么Deadmau5创立的厂牌Mau5trap便是伯乐本乐了。当时,有读者,当然也是我们的朋友(We Are Friends双关)借助与其他Mau5trap“签歌”艺人的关系联系到了i_o的经理人(Manager),试图对i_o展开采访。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不过根据「电子音乐资讯」的了解,i_o的艺人管理团队实际上是一支早有丰富战果,混迹音乐产业多年的人才汇合队。i_o的经理人(Manager)对采访的媒体有着比较苛刻的要求,而当时,代表「电子音乐资讯」的出征的这位友人因为“嫌麻烦”及对方的态度并不是太好两大原因,而主动放弃了对对方的采访。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虽然放弃了对i_o的采访,但我们仍然对i_o保持着密切的观察,因为i_o似乎正在做一件我们早在2017年的时候就想做的事——将Techno与EDM及其它更加大众化的音乐结合在一起,籍此分享给更多人。这句话可能引起纯正主义者的反感,但绝对是一种有效的推广渠道。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2018年年初,i_o开始了一系列“自导自演”的热点炒作(没有讽刺的意思,这都是营销学的基本操作),尤其是在2018年2月,i_o与Mau5trap配合,营造了“i_o是个黑客,黑进了Mau5trap账号”的假象,详见——《Techno新兴艺人i_o以黑客身份攻入mau5trap账号》。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后来,i_o的社交媒体就频繁地出现着各种黑客视觉素材,也与Armada Music、Armin Van Buuren和ASOT上演了同样的套路。还记得,当时的i_o非常少发布照片,整个社交媒体上除了新音乐的发布宣传以外,几乎都是各种黑客视觉,他们团队的艺术审美确实不赖。

图片来自mau5trap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i_o的成功,其实离不开他与他的团队自始至终的野心勃勃,从不把自己限制在“地下音乐”的格局里,其音乐长期在一些诸如Billboard的流行音乐流媒体、Youredm或Edm.com等EDM媒体进行推广投放。他们当然知道,这会让很多Techno爱好者感到不悦,尤其是享受“Techno很地下”之逼格的“小众音乐爱好者”,但其实这才是我们最佩服他的地方。

图片来自开心汉堡店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短短的几年之间,i_o已经在Mau5trap、Anjunabeats、Armada Music、Armada Music Bundles、inHarmony Music、Bite This!、Spinnin' Deep、4AD、Malware Records等音乐厂牌发布作品——如你所见,他好像从未打算在Pure Techno厂牌发歌。

图片来自Mau5trap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真名Garrett Lockhart的i_o来自美国的里士满,很多欧洲人便嘲讽道:“美国人不懂Techno,所以才会把Techno往EDM的方向去做,什么音乐到了现代的美国白人手上都会变成这样”。这类舆论似乎给了i_o很大的精神压力,所以才有了后来的《Not Techno》,详见——《Techno制作人i_o发布《不是Techno》的Trance曲目》。

图片来自Dancing Astronaut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依靠优质且商业化(绝无贬义)的Techno、House、Trance作品,在顶流的唱片厂牌发布,并借助许多顶流的新媒体推广,而快速在电子音乐乐迷、Raver们的世界里建立形象的i_o,一步步地从制作人成为了被舞台所渴望的DJ,活跃在北美洲的大型俱乐部、音乐节。

图片来自My Favorite Sin Atlanta Nightlif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那么i_o果真像一开始乐迷们所以为的那样,是个“土肥圆”技术宅、黑客吗?这些刻板的错误印象并不奏效。i_o紧随其后地开启了“Instagram Model”模式的社交媒体运营做法,半黑半白的偏分中发、黑暗且冷酷的传播,极速地使i_o建立了令人难忘的独特人设。

图片来自《Not Techno》宣传照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在后续的时间里,i_o总能吸引各种主流的、大型的电子音乐节主办方的Bookings,也酷似一名饱受争议的Ge Ming战士,打破了Techno与EDM、Bass Music、Trance Music等不同群体之间的次元壁,你经常可以看到他与那些原本“玩不到一块去”的其它流派的制作人的合照。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没有其他新人能够像i_o那样,打着Techno的招牌,快速地出现在各大一线音乐节的主舞台。从合作对象来看,i_o似乎并不想与那些“Techno OG”抢饭碗。Grimes、Jauz、Tommy Trash、Daisy Guttridge……每次合作都令人惊讶地喊出:“次元壁破了”。

图片来自mau5trap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他的音乐不适合直接用“Techno”这种单一的名词概括,就像媒体将Mau5trap形容为i_o的“跳板”,且将i_o捧成比Rezz更有潜力的人物,但业内人士深知,i_o与Mau5trap并没有建立任何独家唱片约或独家管理关系——要不是这样,他也无法在更多大厂牌发行作品。

图片来自开心汉堡店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你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发现黑暗的(Dark)、酸性(Acid)、坚硬的(Hard)的Driving Techno,但又不乏那些光明调式的、深藏Uplifting元素的传统的Progressive House,甚至那些“违背”老思想的Trance Music,也在i_o手上变得别具一格——当然,反对者们也正出于他这么做。

图片来自开心汉堡店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纹身、二进制灵感的艺名、购入的服装、封面艺术、摄影选景……如果这一切都在你的观察范围内,那么你一定知道,i_o对恶魔艺术也情有独钟。但很矛盾的是,i_o又是一名宇宙学爱好者,他相信宇宙学中的“人类共同体”说法,坚信每个人都是一体的、不分你我的。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人们从i_o身上发现了许多不可复制的地方,而这一切,恰恰是i_o的闪光点,亮点,毋庸置疑,也是受议论的话题点;人们认为这颗新星能够拿下“EDM Techno”的“王位”,将Techno带到更主流的地方。

图片来自开心汉堡店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在美国大型音乐节的主舞台上,i_o总是会播放许多亲自Bootleg、Mashup或Edit的热门EDM曲目的Techno版本,根据台下的Raver们的反馈,这确实是一种不得不承认其有效性的捷径——让Techno以“更Club”、“更Festival”的方式,带动更多人跳舞。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2020年9月,i_o宣布他将在2021年与Armada Music签署艺人合约(之前一直只是签歌,这次是签人),并在Armada Music旗下发起他运营的子厂牌“444”。“444”会是他用来发布地下音乐的媒介,而那些更主流、更商业的声音则选择借助Armada主厂牌传播。

图片来自开心汉堡店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这一切的进展,似乎比所有人想象中都要迅速,开了挂似的,在三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许多DJ/制作人、艺人在十三年的时间里才能做完的事。这时,更多乐迷和电子音乐从业者们对“444”厂牌和i_o未来的商业计划充满期待,没有人相信他会在这次重要扬升以前结束游戏。这是奇迹的三年,每月都被浓缩在文章中;这是一点也不Techno”的三年,但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精神意外地令笔者觉得很酷。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对于笔者个人的情绪而言,这几乎是整个对i_o职业生涯的“浓缩放映”脚本内最可惜的片段之一。2021年对i_o而言会是一个转折点,他会将自己的地下作品和商业作品借助厂牌区分开(这一点跟很多人用大号、小号区分作品很不一样),也从一届“厂牌搬砖人”,升级成半个老板、合伙人。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最令人不舍的是,对i_o了解得越多,对i_o计划的遗憾就越多。我们与那些喜欢i_o的音乐的读者们一样,不愿意接受也不愿意相信事实。我们自然也好奇i_o离世的原因,但我们更好奇是否有人会继续完成i_o未完成的事——我们本渴望看到i_o继续完成的一切。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有叹息,也只剩叹息。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

文章版权归电子音乐资讯品牌方所有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20-12-01 20:00

值得进一步了解的i_o

本文的目的如摘要所叙——“我们对i_o的探知,不应止于R.I.P”。美国时间2020年11月23日,新生代DJ/制作人i_o离开了他原本所在的世界,这令所有喜欢他的音乐或人物的乐迷们悲痛欲绝。官宣当日,人们对i_o离世的安息祈愿和纪念,几乎持续了一整天。

图片来自Daily Mail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DarkGlow 暗芒」也在事情公布的当天发表了《“EDM Techno”指路人i_o因未揭晓的原因逝世》一文。显然,关于i_o的死因,国内外乐迷们众说纷纭,而且往往并没有太过于“积极乐观”(本身也就没法积极乐观)。甚频有外国乐迷将i_o和Avicii联系到一起。

图片来自Twitter截图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但是,我们对i_o的探知,可以不仅限于这么一句R.I.P,笔者的意思是,我们还可以对他了解更多、他值得我们了解更多。尽管i_o的不幸遭遇让i_o的名字暂时地布遍了微信朋友圈和大、小型的电子音乐新媒体,但至今鲜有(没有)能够详细介绍i_o的文章出现,我们的目的只是填补这一空白,愿您赏读。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在融入了EDM元素的Techno Music、House Music、Trance Music领域,i_o是一个快速蹿红的新生代名字。i_o从2017年开始成为一个全新的DJ/音乐制作人品牌(此前运营Fawks项目),在开始巡演以前,先是出现在《We Are Friends, Vol. 7》合辑中与“鼠友”们见面,他的第一次展示,便在「电子音乐资讯」的历史消息中被记录。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尽管不适合把自己抬举成“i_o的朋友”,但「电子音乐资讯」也算真正意义上见证了i_o从无到有的过程。借助We Are Friends, Vol. 7为媒介,i_o将Glitch、Techno、Progressive等元素以个性化的编曲构成了《Warning》的这一音乐项目的初章。

图片来自Slutty Raver Costume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如果说i_o是一匹千里马,那么Deadmau5创立的厂牌Mau5trap便是伯乐本乐了。当时,有读者,当然也是我们的朋友(We Are Friends双关)借助与其他Mau5trap“签歌”艺人的关系联系到了i_o的经理人(Manager),试图对i_o展开采访。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不过根据「电子音乐资讯」的了解,i_o的艺人管理团队实际上是一支早有丰富战果,混迹音乐产业多年的人才汇合队。i_o的经理人(Manager)对采访的媒体有着比较苛刻的要求,而当时,代表「电子音乐资讯」的出征的这位友人因为“嫌麻烦”及对方的态度并不是太好两大原因,而主动放弃了对对方的采访。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虽然放弃了对i_o的采访,但我们仍然对i_o保持着密切的观察,因为i_o似乎正在做一件我们早在2017年的时候就想做的事——将Techno与EDM及其它更加大众化的音乐结合在一起,籍此分享给更多人。这句话可能引起纯正主义者的反感,但绝对是一种有效的推广渠道。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2018年年初,i_o开始了一系列“自导自演”的热点炒作(没有讽刺的意思,这都是营销学的基本操作),尤其是在2018年2月,i_o与Mau5trap配合,营造了“i_o是个黑客,黑进了Mau5trap账号”的假象,详见——《Techno新兴艺人i_o以黑客身份攻入mau5trap账号》。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后来,i_o的社交媒体就频繁地出现着各种黑客视觉素材,也与Armada Music、Armin Van Buuren和ASOT上演了同样的套路。还记得,当时的i_o非常少发布照片,整个社交媒体上除了新音乐的发布宣传以外,几乎都是各种黑客视觉,他们团队的艺术审美确实不赖。

图片来自mau5trap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i_o的成功,其实离不开他与他的团队自始至终的野心勃勃,从不把自己限制在“地下音乐”的格局里,其音乐长期在一些诸如Billboard的流行音乐流媒体、Youredm或Edm.com等EDM媒体进行推广投放。他们当然知道,这会让很多Techno爱好者感到不悦,尤其是享受“Techno很地下”之逼格的“小众音乐爱好者”,但其实这才是我们最佩服他的地方。

图片来自开心汉堡店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短短的几年之间,i_o已经在Mau5trap、Anjunabeats、Armada Music、Armada Music Bundles、inHarmony Music、Bite This!、Spinnin' Deep、4AD、Malware Records等音乐厂牌发布作品——如你所见,他好像从未打算在Pure Techno厂牌发歌。

图片来自Mau5trap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真名Garrett Lockhart的i_o来自美国的里士满,很多欧洲人便嘲讽道:“美国人不懂Techno,所以才会把Techno往EDM的方向去做,什么音乐到了现代的美国白人手上都会变成这样”。这类舆论似乎给了i_o很大的精神压力,所以才有了后来的《Not Techno》,详见——《Techno制作人i_o发布《不是Techno》的Trance曲目》。

图片来自Dancing Astronaut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依靠优质且商业化(绝无贬义)的Techno、House、Trance作品,在顶流的唱片厂牌发布,并借助许多顶流的新媒体推广,而快速在电子音乐乐迷、Raver们的世界里建立形象的i_o,一步步地从制作人成为了被舞台所渴望的DJ,活跃在北美洲的大型俱乐部、音乐节。

图片来自My Favorite Sin Atlanta Nightlif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那么i_o果真像一开始乐迷们所以为的那样,是个“土肥圆”技术宅、黑客吗?这些刻板的错误印象并不奏效。i_o紧随其后地开启了“Instagram Model”模式的社交媒体运营做法,半黑半白的偏分中发、黑暗且冷酷的传播,极速地使i_o建立了令人难忘的独特人设。

图片来自《Not Techno》宣传照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在后续的时间里,i_o总能吸引各种主流的、大型的电子音乐节主办方的Bookings,也酷似一名饱受争议的Ge Ming战士,打破了Techno与EDM、Bass Music、Trance Music等不同群体之间的次元壁,你经常可以看到他与那些原本“玩不到一块去”的其它流派的制作人的合照。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没有其他新人能够像i_o那样,打着Techno的招牌,快速地出现在各大一线音乐节的主舞台。从合作对象来看,i_o似乎并不想与那些“Techno OG”抢饭碗。Grimes、Jauz、Tommy Trash、Daisy Guttridge……每次合作都令人惊讶地喊出:“次元壁破了”。

图片来自mau5trap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他的音乐不适合直接用“Techno”这种单一的名词概括,就像媒体将Mau5trap形容为i_o的“跳板”,且将i_o捧成比Rezz更有潜力的人物,但业内人士深知,i_o与Mau5trap并没有建立任何独家唱片约或独家管理关系——要不是这样,他也无法在更多大厂牌发行作品。

图片来自开心汉堡店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你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发现黑暗的(Dark)、酸性(Acid)、坚硬的(Hard)的Driving Techno,但又不乏那些光明调式的、深藏Uplifting元素的传统的Progressive House,甚至那些“违背”老思想的Trance Music,也在i_o手上变得别具一格——当然,反对者们也正出于他这么做。

图片来自开心汉堡店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纹身、二进制灵感的艺名、购入的服装、封面艺术、摄影选景……如果这一切都在你的观察范围内,那么你一定知道,i_o对恶魔艺术也情有独钟。但很矛盾的是,i_o又是一名宇宙学爱好者,他相信宇宙学中的“人类共同体”说法,坚信每个人都是一体的、不分你我的。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人们从i_o身上发现了许多不可复制的地方,而这一切,恰恰是i_o的闪光点,亮点,毋庸置疑,也是受议论的话题点;人们认为这颗新星能够拿下“EDM Techno”的“王位”,将Techno带到更主流的地方。

图片来自开心汉堡店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在美国大型音乐节的主舞台上,i_o总是会播放许多亲自Bootleg、Mashup或Edit的热门EDM曲目的Techno版本,根据台下的Raver们的反馈,这确实是一种不得不承认其有效性的捷径——让Techno以“更Club”、“更Festival”的方式,带动更多人跳舞。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2020年9月,i_o宣布他将在2021年与Armada Music签署艺人合约(之前一直只是签歌,这次是签人),并在Armada Music旗下发起他运营的子厂牌“444”。“444”会是他用来发布地下音乐的媒介,而那些更主流、更商业的声音则选择借助Armada主厂牌传播。

图片来自开心汉堡店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这一切的进展,似乎比所有人想象中都要迅速,开了挂似的,在三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许多DJ/制作人、艺人在十三年的时间里才能做完的事。这时,更多乐迷和电子音乐从业者们对“444”厂牌和i_o未来的商业计划充满期待,没有人相信他会在这次重要扬升以前结束游戏。这是奇迹的三年,每月都被浓缩在文章中;这是一点也不Techno”的三年,但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精神意外地令笔者觉得很酷。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对于笔者个人的情绪而言,这几乎是整个对i_o职业生涯的“浓缩放映”脚本内最可惜的片段之一。2021年对i_o而言会是一个转折点,他会将自己的地下作品和商业作品借助厂牌区分开(这一点跟很多人用大号、小号区分作品很不一样),也从一届“厂牌搬砖人”,升级成半个老板、合伙人。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最令人不舍的是,对i_o了解得越多,对i_o计划的遗憾就越多。我们与那些喜欢i_o的音乐的读者们一样,不愿意接受也不愿意相信事实。我们自然也好奇i_o离世的原因,但我们更好奇是否有人会继续完成i_o未完成的事——我们本渴望看到i_o继续完成的一切。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有叹息,也只剩叹息。

图片来自i_o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

文章版权归电子音乐资讯品牌方所有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20-12-01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