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没有恶意 只是必须让所有人知道什么是Pay-To-Play
事先声明。本文是一篇正儿八经地说实话的文章,但你可能已经知道了,正儿八经地说实话的文章某种程度上最容易得罪不在意文化的资本家(本来想拿Counterculture刷个梗,后来怕大家理解不了双关梗就没用上)。
图片来自Instagra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部分资本家们热衷于用Pay-To-Play的方式,把自己家签约了全方位合约(360° Deal)的包装成“很厉害的DJ”,但这些DJ当中的部分选手只是一个刚刚从不知名DJ培训学院毕业三个月的学徒。在没有人解释什么是Pay-To-Play以前,任何投资人都能人造出“很厉害的DJ”。图片来自Instagra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无关于具体的任何一种音乐风格,只要是在主流音乐场景,Pay-To-Play都坚韧不拔地顽强生存着,而且不仅在国外已经是一套成熟的体系,在国内也被玩出了各种水花。我们没有敌意,知识本身更无恶意,只是必须让所有人知道什么是Pay-To-Play。图片来自微信朋友圈Mem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Pay-To-Play,顾名思义,就是“付钱去演出”。但请注意,这里所说的“Pay”,不是指活动主办方预订(Booking)某一名艺人,相反,这里所说的“Pay”,是指表演者(或其团队)倒贴钱(Pay)给活动主办方,然后争取去(To)争取这一场表演(Play)机会。图片来自Headbang Society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相比较,如果我们想表达活动主办方付费请嘉宾DJ们去演出,只需要表达为Booking就可以了。在与外国DJ/制作人们建立Offer中,也需要尽可能直接地提到这个字眼。
图片来自Instagra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笔者首次了解Pay-To-Play可以追溯到2013年左右。有DJ/制作人曾爆料,几乎所有大型的音乐节都接受且长期贯彻Pay-To-Play的秩序,DJ/制作人可以付费登上Tomorrowland的主舞台演出,一个不错的时间段的费用大概是30万美金(具体金额早忘了,仅作参考)。图片来自Ticket Arena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海外媒体们为了不得罪他们的广告金主们,极少极少提及Pay-To-Play的内容,一直生怕太多音乐产业从业者了解到Pay-To-Play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常见的交易。我们可以通过“Pay-To-Play”、“DJ Pay-To-Play”、“DJs Pay-To-Play”搜到一些资料,但显然并不全面。图片来自Hectoroaks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2018年,全球三大电子音乐媒体品牌之一Mixmag就曾尖锐地提到:“Pay-To-Play对跳舞音乐文化造成了威胁”、“这很有害,而且很普遍”。虽然对于与舞台打交道的公司、艺人而言不难听说这件事,但人们尽可能保密于银幕后,以至于这很容易使乐迷们信以为真。
图片来自Mixmag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对于DJ们来说,Pay-To-Play就好比十几年前的娱乐圈影视产业,如果你有钱有势而且背后又有一群百万富翁投资人,你可以很快地争取到各种大戏的好角色。我们可以有很多方式向Ravers快速地洗脑,让他们觉得谁已经成为了各种最大规模的音乐节们的挚爱类型。
图片来自明日传奇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这对于音乐爱好者们而言是有害的——他们很容易使用一些人造的Pay-To-Play的演出机会向你灌输——这位产品是一名很优秀的DJ。但对于资本家们来说,DJ们也只是公司内的一款产品,虽然艺人合约不同于劳动合同,但DJ们向来不是艺人团队内的“高层”。图片来自CW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不仅造成了“这名DJ很优秀”的假象,对于DJ们来说也是一种恶性竞争。很多俱乐部不愿意给他们的嘉宾DJ们任何演出费,或者给的演出费连当晚的驻场DJ们一天的工资都不如。其实就算是在非常发达的欧洲国家,也有出现各种山水岭的俱乐部,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图片来自Hardwell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受音乐节影响,被Pay-To-Play喂饱的著名俱乐部,甚至都开始觉得这是理所应当。如果Mixmag当年的文章大意:“这就好比一种社会形态,如果一些人愿意很便宜地、免费地甚至倒贴钱地做这些事,其他DJ们就会更难经营下去”。图片来自Mixmag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这对于中国来说当然也很常见,几乎每个大型音乐节都存在复杂的Pay-To-Play关系。但我们刚才也说过,Pay-To-Play被中国的一些夜店和投资人玩出了各种水花。他们通常不以Pay-To-Play的名头进行交易,更多以“投资这场音乐节”的头衔往阵容中塞人。图片来自CW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Pay-To-Play在音乐节的泛滥程度可谓随“场”可见,不过好在中国的俱乐部场景还算乐观,几乎不能听说Pay-To-Play的情况。如果读者们更加积极地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知道什么是Pay-To-Play,利用Pay-To-Play伪造的一张张“成绩单”就会逐渐不再被当回事。图片来自YOUR EDM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理论上来说,资本家们可以利用无数种方式去栽培自家的签约艺人,不管是大资金地推广优秀的作品,或是做各种社交媒体推广等。当然,Pay-To-Play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栽培方式。但既然Pay-To-Play存在,我们就应该接受它被更多人知道,知识永远属于公众。图片来自微信朋友圈Mem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再次声明,本文没有任何指责Pay-To-Play的公司、艺人的意思,绝大部分内容出于科普目的,当然是否能够达到普及效果还取决于读者们的分享。终归只字未提且未暗示具体的公司、艺人名称,如果你仍认为交易被公之于众是种危机,也可以尝试挑战电子负极文风。图片来自微信朋友圈Meme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
文章版权归《电子音乐资讯》品牌方所有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