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元素的多样化会成为音乐的必然发展趋势吗?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和音乐种类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有很多不拘一格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多种元素,起到一种“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为这趋向快餐化、套路化的大音乐环境注入了一些新活力,也提供了更多在音乐制作方面的绝佳创意。
笔者认为,对于整个音乐的大环境来说,挖掘出更多元素丰富的音乐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利于提高听众的音乐品味,对于整个音乐环境的“大洗牌”有着促进作用。如果听众的音乐品味提升了,自然会出现优胜劣汰的趋势,部分所谓的“音乐人”、“DJ某某”将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从而在整体环境中形成良性循环。
在笔者看来,对于音乐制作人来说,学会在自己作品中融入更多的元素是有很大益处的。虽然这种创新难度很大,但是多去尝试,终究会有所收获。就像ILLENIUM的一些作品,巧妙地将Midtempo、Melodic Dubstep的鼓组节奏与Future Bass的Bass Chops和Wobbble Chords或者Wobble Lead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个性化的Melodic Bass一角。节奏与美感兼具,令人十分震撼,个人风格也极其明显。
电子音乐之所以可以被分为多种类型也是如此,根据音乐的各种元素来定义或赋予不同的名称,让每一种电子音乐都与众不同、富有个性,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而且能了解更多电子音乐的曲风,无论对于音乐制作人还是爱好者来说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对于音乐制作人,接触更多的种类就是了解更多关于元素碰撞融合方式,对于形成自己的风格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爱好者来说,能欣赏到更多优质音乐本身就是好事,如果要制作自己的作品,还能有更多优秀的作品作参考。就算没有太多想法的话,至少还能提升“逼格”不是吗?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和笔者一样,在听歌时会不自觉地进入一种状态。每当听到一首新的作品,老是不自觉地将注意力放在分析音乐的种类上,而且还会反复地听以便于捕捉作品中的各种细节。那么问题来了,听一首歌有必要分辨音乐的种类并挖掘出音乐中所有的元素吗?
这个问题是因人而异的,笔者的观点是,对一个普通的听众来说,欣赏优质的音乐,享受音乐给他带来的一系列感觉,就已经足够了。但是对于有制作自己作品意向的电子音乐爱好者来说,认清音乐种类就有利于分析作品的特点,挖掘出元素越多,得到的灵感和启发也就会越多。专业的电子音乐制作人更是如此。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可能有人会觉得在当今的音乐大环境下,融入多种元素的音乐虽然优质,但是制作周期太长,制作效率比较低,属于费力不讨好的类型。但是笔者认为,虽然如今做优质原创谋生很难,但是还是要有人去做的。不是因为这么做有多高尚,而是这么做是正确的。时间的巨浪会把沙子带走,金子自然会在沙滩上熠熠生辉。
综上所述,笔者觉得音乐元素的多样化是会成为接下来音乐的发展趋势的,因为,对于用心做音乐的制作人来说,巧妙地运用多种元素,有利于彰显自己的特点,也利于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毕竟在保证艺术的前提下,找到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点,个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做音乐,若为职业,就必然要考虑恰饭问题。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