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说的走向大众的第一步绝非任何新闻,不是2019年的事,而且这是一堂历史课,可能会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你很难相信,但本文会向你论证,中国电子音乐走向大众的第一步,绝对不是所谓的“新纪元”,而是养成几十年的特有环境。
我们大多数人都太年轻了,以至于能够接触到的电子音乐,最早不过是90年代下半年掀起热潮的跳舞音乐打口碟,亦或者是那些错误被叫作“DJ舞曲”的土嗨时代产物,再到后来的EDM夜店浪潮。然而不管它们是什么,它们都不是真正的“大众起始点”。
早在上世纪,中国就有电子音乐场景了,但不一定是在线下或者锐舞文化中成立的。假设我们追溯到中国的电子乐器发明,七十年代是一个能够追溯到的最前沿的起点(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电子音乐文化以及中国合成器首次创造),但很可惜的是,电子乐器被发明了出来,但并没有形成电子音乐制作的作品。
所以很大程度上,这是中国电子音乐的第一步,但绝对不是中国电子音乐“走向大众”的第一步,因为它太具前瞻性了,且没有考虑到对应作品的创作问题,以至于变成只是工具的创造。再到后来70年代的迪斯科舞厅年代,本土电子音乐也很难与大众挂钩。
但可以说70年代的时候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系列本土的电子音乐,仅仅只是说没有走向大众而已。如本文第一自然段所述,中国电子音乐走向大众,其第一步极可能是因为80年代的中国Dance Music合集——《荷东》、《猛士》、《家庭舞王》等等唱片和磁带。
《荷东》、《猛士》、《家庭舞王》的音乐风格主要围绕着Eurodance/Italo Dance/Euro Disco/Disco/80's Dance风格,发行于80年代的这几张合集,均来自中国香港市的迪斯科舞厅驻场DJ之手,杨振龙等前辈操刀了这些音乐,也真正打入了大众。
然而,如果你真的去试听当时发布的这些唱片,你会发现,这些音乐其实都是对欧洲和美洲当年脍炙人口的Dance-Pop或者说Pop Dance进行了Remix,它们说到底是一张Remix合集。但你我都深知,没有原版授权的Remix只能叫作Bootleg,所以极其严格来说,这些唱片合集都算是Bootleg合集。
只不过,80年代的亚洲,都没有足够的版权意识,这些唱片在Bootleg发布以后,并没有标上“杨振龙 Bootleg”或者“Patrick Dela Bootleg”之类的后缀。尽管在80年代和90年代畅销全亚洲,但并没有真正推动Bootleg文化,乃至滞后较久。
《荷东》、《猛士》、《家庭舞王》不是唯一的例子,80年代除了杨振龙和Patrick Dela以外,香港、北京的很多迪斯科舞厅的驻场DJ都开始学习对音乐进行Remix或者Edit了,但由于都没有取得原版授权,所以严谨一点来说都只不过是Bootleg。
90年代的时候还没有音乐流媒体,世界上第一个音乐流媒体还是诞生于1999年,而且线上资源非常匮乏,真正做大做强做大众化是21世纪初的事了。所以在80年代和90年代发布的很多跳舞音乐唱片都是实体的物理唱片,本文很难一一追溯,但形态相近。
它们的共同点较多,其一,它们通常都是一些西方流行音乐、流行跳舞音乐的Bootleg曲目,当时国内的制作人还很难通过已有的资源实现纯原创;其二,它们的风格以Eurodance/Italo Dance/Hands Up为主;其三,虽然它们都是Bootleg,但并没有标注Bootleg,当时绝大部分制作人完全没有这类概念;其四,他们可能分不清Eurodance/Italo Dance与Disco的区别,甚至外国也一样……
以至于到后来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很多跳舞音乐,都被错误地打上了所谓的“DJ版”、“DJ舞曲”等等后缀,套路相似,都是拿一些流行音乐原曲做Bootleg。只不过在后来,被Bootleg的对象不再只有西方流行音乐,也出现了很多C-Pop/K-Pop热单。
“DJ版”、“DJ舞曲”等等错误将DJ当成音乐风格的说法或者取名时的后缀,无疑是亚洲80年代到90年代入行的部分DJ/制作人的羞耻柱,这造成他们作为最老的前辈,却只有极少数人声张自己的入行时间。而这一切,建立在他们当年确实不了解什么是Bootleg、什么是Remix的文化缺陷下。
但综上所述,无论是70年代发布但没有打入主流市场的迪斯科唱片,还是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成功打入主流市场的Eurodance/Italo Dance以及90年代曾风靡一时的Full Dance唱片,都是Bootleg作品。这证明了该标题的说法——Bootleg才是中国电子音乐打入大众的第一步,甚至Bootleg对大众的影响还持续了数十年之久。
—————————————————————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阅读原文
注,本文说的走向大众的第一步绝非任何新闻,不是2019年的事,而且这是一堂历史课,可能会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你很难相信,但本文会向你论证,中国电子音乐走向大众的第一步,绝对不是所谓的“新纪元”,而是养成几十年的特有环境。
我们大多数人都太年轻了,以至于能够接触到的电子音乐,最早不过是90年代下半年掀起热潮的跳舞音乐打口碟,亦或者是那些错误被叫作“DJ舞曲”的土嗨时代产物,再到后来的EDM夜店浪潮。然而不管它们是什么,它们都不是真正的“大众起始点”。
早在上世纪,中国就有电子音乐场景了,但不一定是在线下或者锐舞文化中成立的。假设我们追溯到中国的电子乐器发明,七十年代是一个能够追溯到的最前沿的起点(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电子音乐文化以及中国合成器首次创造),但很可惜的是,电子乐器被发明了出来,但并没有形成电子音乐制作的作品。
所以很大程度上,这是中国电子音乐的第一步,但绝对不是中国电子音乐“走向大众”的第一步,因为它太具前瞻性了,且没有考虑到对应作品的创作问题,以至于变成只是工具的创造。再到后来70年代的迪斯科舞厅年代,本土电子音乐也很难与大众挂钩。
但可以说70年代的时候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系列本土的电子音乐,仅仅只是说没有走向大众而已。如本文第一自然段所述,中国电子音乐走向大众,其第一步极可能是因为80年代的中国Dance Music合集——《荷东》、《猛士》、《家庭舞王》等等唱片和磁带。
《荷东》、《猛士》、《家庭舞王》的音乐风格主要围绕着Eurodance/Italo Dance/Euro Disco/Disco/80's Dance风格,发行于80年代的这几张合集,均来自中国香港市的迪斯科舞厅驻场DJ之手,杨振龙等前辈操刀了这些音乐,也真正打入了大众。
然而,如果你真的去试听当时发布的这些唱片,你会发现,这些音乐其实都是对欧洲和美洲当年脍炙人口的Dance-Pop或者说Pop Dance进行了Remix,它们说到底是一张Remix合集。但你我都深知,没有原版授权的Remix只能叫作Bootleg,所以极其严格来说,这些唱片合集都算是Bootleg合集。
只不过,80年代的亚洲,都没有足够的版权意识,这些唱片在Bootleg发布以后,并没有标上“杨振龙 Bootleg”或者“Patrick Dela Bootleg”之类的后缀。尽管在80年代和90年代畅销全亚洲,但并没有真正推动Bootleg文化,乃至滞后较久。
《荷东》、《猛士》、《家庭舞王》不是唯一的例子,80年代除了杨振龙和Patrick Dela以外,香港、北京的很多迪斯科舞厅的驻场DJ都开始学习对音乐进行Remix或者Edit了,但由于都没有取得原版授权,所以严谨一点来说都只不过是Bootleg。
90年代的时候还没有音乐流媒体,世界上第一个音乐流媒体还是诞生于1999年,而且线上资源非常匮乏,真正做大做强做大众化是21世纪初的事了。所以在80年代和90年代发布的很多跳舞音乐唱片都是实体的物理唱片,本文很难一一追溯,但形态相近。
它们的共同点较多,其一,它们通常都是一些西方流行音乐、流行跳舞音乐的Bootleg曲目,当时国内的制作人还很难通过已有的资源实现纯原创;其二,它们的风格以Eurodance/Italo Dance/Hands Up为主;其三,虽然它们都是Bootleg,但并没有标注Bootleg,当时绝大部分制作人完全没有这类概念;其四,他们可能分不清Eurodance/Italo Dance与Disco的区别,甚至外国也一样……
以至于到后来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很多跳舞音乐,都被错误地打上了所谓的“DJ版”、“DJ舞曲”等等后缀,套路相似,都是拿一些流行音乐原曲做Bootleg。只不过在后来,被Bootleg的对象不再只有西方流行音乐,也出现了很多C-Pop/K-Pop热单。
“DJ版”、“DJ舞曲”等等错误将DJ当成音乐风格的说法或者取名时的后缀,无疑是亚洲80年代到90年代入行的部分DJ/制作人的羞耻柱,这造成他们作为最老的前辈,却只有极少数人声张自己的入行时间。而这一切,建立在他们当年确实不了解什么是Bootleg、什么是Remix的文化缺陷下。
但综上所述,无论是70年代发布但没有打入主流市场的迪斯科唱片,还是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成功打入主流市场的Eurodance/Italo Dance以及90年代曾风靡一时的Full Dance唱片,都是Bootleg作品。这证明了该标题的说法——Bootleg才是中国电子音乐打入大众的第一步,甚至Bootleg对大众的影响还持续了数十年之久。
—————————————————————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