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汉化奇观之“黑暗Techno”或“暗黑Techno”

这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有些现象还是值得动笔,这些现象不是负面的现象,只能说是语言习惯或打字习惯等问题所造成的特性。如果你是玻璃心,无法接受我们将“半汉化”作为文章开头,笔者想打个预防针,建议慎读本文。



有些事溯本求源是不实际的,因为有可能这样的习惯暗藏在许多人的习性中,是与生俱来的,或者在他们刚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便这么做了。音乐风格多数都是舶来物,起源于中国的电子音乐曲风是极少数,如“中国风某某某”,且多数无法得到国际的认可。



可能是因为英文并非亚洲人的母语,而且对于全亚洲称不上普及,所以人们在理解许多诞生于外国后引入国内的音乐风格时,很喜欢玩“半汉化”这套逻辑。什么是半汉化呢?例如Dark Techno经常会被翻译为“黑暗Techno”或者“暗黑Techno”……



为什么说这是“半汉化”或者“半翻译”呢?假如我们要将Dark Techno完全汉化或者说翻译为中文,若音译我们应该叫它“黑暗铁克诺”、“暗黑铁克诺”,若意译我们勉强可以叫它“黑暗科技”或“暗黑科技”。将整个名称都进行翻译,才算翻译。



注意一个重点,Dark Techno是一个整体名称,而在我们的用语习惯中经常会将一个整体名称拆分开,只翻译它的一半,这在语言学里面是非常尴尬的,所以标题把它戏称为半汉化奇观。如果真的非常严谨的话,正确的做法是:要么不翻译,要么全翻译。



半汉化的梗不是在教训、指点任何人,只是指出国内乐迷习惯于“半汉化”无法自拔,却从来没人指出过,习惯后大家也不再觉得奇怪了。但终究它们是一个名称,是一个名词,与其只翻译前面的“Dark”不翻译前面的“Techno”,倒不如干脆使用原词。



那么这个老生常谈的Dark Techno到底是怎么定义的?作为Techno或许数十种子类型之一【包含常见的子类型和部分非常冷门的、令人闻所未闻的子类型】,Dark Techno的存在感非常高,大约2014年左右国内便有一帮DJ和活动主办开始推广Dark Techno。



除了一批精准的乐迷和DJ、Promoter以外,Dark Techno的远近闻名还少不了一波常识性误解歪打正着的功劳。Rezz刚开始火起来的时候,国内外乐迷特别喜欢将她的音乐归为“Dark Techno”,其说法来源于某外国媒体将她的音乐定义为Dark Techno融合Downtempo,被广泛引用和信任。



不过如果我们试听一首Dark Techno,你会很快发现Rezz的音乐与Dark Techno没有什么关系,即使是加入了Downtempo元素的Dark Techno也不可能“长那样”。以一首较标准的Dark Techno《Björn Torwellen & Virgil Enzinger - Our Spirituel Condition》为例一。



从例一中,可以发现,Dark Techno的整体仍构建在Techno的基础上,但额外有非常多Sub-Bass和Bassline,小调的声音,比如小调的FX、小调的Pad/Atmos在Dark Techno中均非常常见。这类黑暗的配器通过音效和氛围构造等层面,帮助Techno注入Darkness元素,在声音设计上颇有讲究。



不过也有一部分Dark Techno确实与Rezz的音乐有几分相似之处,比如说大明星Charlotte de Witte曾经以她的男名Raving George发布的《Slaves》。这首音乐的不同之处在于BPM被设定为109,而且Bassline与Rezz的部分作品有些相似,但千万别以为Charlotte de Witte模仿Rezz,这首音乐早于2014年就发布了。



且严格来说,《Raving George - Slaves》虽与Rezz的音乐有几分相似之处,但却不是同一种风格,最明显的配器区别在于《Slaves》使用的鼓组、打击乐和一些FX/Atmo/Pads仍有Techno和Dark Techno的味道。但Rezz的热单难以与Techno建立关联。之所以有点像,完全是因为BPM和Bassline的律动。



再以更标准的、更典型的Dark Techno作为例曲三,《Fressfeind - Rise Of The Fallen (Chronisch Komisch Remix)》,这首音乐的质量非常高,声音设计可能来自硬件合成器。厚重且黑暗的子低频和低频配器把控主要局面,FX、打击乐、白噪等配器在整首音乐里是惊人的亮点,某些工业化配器甚至让笔者联想到了EBM。



由此可见,Dark Techno有它们特有的元素,不只是主观从“感觉”上将这些音乐形容为“黑暗的”即可属之,曲风的分类不可能那么随意。你主观认为它很黑暗的Techno,如果没有Dark Techno特有的各类元素,那么还是无法符合Dark Techno的标准。



事实上,本文例曲二很容易让部分读者们陷入二次纠结,这样的纠结可能会在读者们学习音乐制作或者了解配器理论、声音设计理论以后解开。仔细想想,音乐与音乐之间风格不同不代表它们没有相互作用,有些人的音乐注定融合了很多风格。



至于Rezz的音乐,虽然偶然汲取了Dark Techno的元素,比如某些小调FX,但终究不是Dark Techno,毕竟与Dark Techno的基础区别上面已有所解释。另外,Dark Electro与Rezz的音乐也有一定相似处,但“小同大异”,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Soundcloud和Bandcamp试听,或等《电子音乐资讯》另开专题。



—————————————————————


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 图片和视频版权属于原主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19-07-01 20:00

半汉化奇观之“黑暗Techno”或“暗黑Techno”

这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有些现象还是值得动笔,这些现象不是负面的现象,只能说是语言习惯或打字习惯等问题所造成的特性。如果你是玻璃心,无法接受我们将“半汉化”作为文章开头,笔者想打个预防针,建议慎读本文。



有些事溯本求源是不实际的,因为有可能这样的习惯暗藏在许多人的习性中,是与生俱来的,或者在他们刚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便这么做了。音乐风格多数都是舶来物,起源于中国的电子音乐曲风是极少数,如“中国风某某某”,且多数无法得到国际的认可。



可能是因为英文并非亚洲人的母语,而且对于全亚洲称不上普及,所以人们在理解许多诞生于外国后引入国内的音乐风格时,很喜欢玩“半汉化”这套逻辑。什么是半汉化呢?例如Dark Techno经常会被翻译为“黑暗Techno”或者“暗黑Techno”……



为什么说这是“半汉化”或者“半翻译”呢?假如我们要将Dark Techno完全汉化或者说翻译为中文,若音译我们应该叫它“黑暗铁克诺”、“暗黑铁克诺”,若意译我们勉强可以叫它“黑暗科技”或“暗黑科技”。将整个名称都进行翻译,才算翻译。



注意一个重点,Dark Techno是一个整体名称,而在我们的用语习惯中经常会将一个整体名称拆分开,只翻译它的一半,这在语言学里面是非常尴尬的,所以标题把它戏称为半汉化奇观。如果真的非常严谨的话,正确的做法是:要么不翻译,要么全翻译。



半汉化的梗不是在教训、指点任何人,只是指出国内乐迷习惯于“半汉化”无法自拔,却从来没人指出过,习惯后大家也不再觉得奇怪了。但终究它们是一个名称,是一个名词,与其只翻译前面的“Dark”不翻译前面的“Techno”,倒不如干脆使用原词。



那么这个老生常谈的Dark Techno到底是怎么定义的?作为Techno或许数十种子类型之一【包含常见的子类型和部分非常冷门的、令人闻所未闻的子类型】,Dark Techno的存在感非常高,大约2014年左右国内便有一帮DJ和活动主办开始推广Dark Techno。



除了一批精准的乐迷和DJ、Promoter以外,Dark Techno的远近闻名还少不了一波常识性误解歪打正着的功劳。Rezz刚开始火起来的时候,国内外乐迷特别喜欢将她的音乐归为“Dark Techno”,其说法来源于某外国媒体将她的音乐定义为Dark Techno融合Downtempo,被广泛引用和信任。



不过如果我们试听一首Dark Techno,你会很快发现Rezz的音乐与Dark Techno没有什么关系,即使是加入了Downtempo元素的Dark Techno也不可能“长那样”。以一首较标准的Dark Techno《Björn Torwellen & Virgil Enzinger - Our Spirituel Condition》为例一。



从例一中,可以发现,Dark Techno的整体仍构建在Techno的基础上,但额外有非常多Sub-Bass和Bassline,小调的声音,比如小调的FX、小调的Pad/Atmos在Dark Techno中均非常常见。这类黑暗的配器通过音效和氛围构造等层面,帮助Techno注入Darkness元素,在声音设计上颇有讲究。



不过也有一部分Dark Techno确实与Rezz的音乐有几分相似之处,比如说大明星Charlotte de Witte曾经以她的男名Raving George发布的《Slaves》。这首音乐的不同之处在于BPM被设定为109,而且Bassline与Rezz的部分作品有些相似,但千万别以为Charlotte de Witte模仿Rezz,这首音乐早于2014年就发布了。



且严格来说,《Raving George - Slaves》虽与Rezz的音乐有几分相似之处,但却不是同一种风格,最明显的配器区别在于《Slaves》使用的鼓组、打击乐和一些FX/Atmo/Pads仍有Techno和Dark Techno的味道。但Rezz的热单难以与Techno建立关联。之所以有点像,完全是因为BPM和Bassline的律动。



再以更标准的、更典型的Dark Techno作为例曲三,《Fressfeind - Rise Of The Fallen (Chronisch Komisch Remix)》,这首音乐的质量非常高,声音设计可能来自硬件合成器。厚重且黑暗的子低频和低频配器把控主要局面,FX、打击乐、白噪等配器在整首音乐里是惊人的亮点,某些工业化配器甚至让笔者联想到了EBM。



由此可见,Dark Techno有它们特有的元素,不只是主观从“感觉”上将这些音乐形容为“黑暗的”即可属之,曲风的分类不可能那么随意。你主观认为它很黑暗的Techno,如果没有Dark Techno特有的各类元素,那么还是无法符合Dark Techno的标准。



事实上,本文例曲二很容易让部分读者们陷入二次纠结,这样的纠结可能会在读者们学习音乐制作或者了解配器理论、声音设计理论以后解开。仔细想想,音乐与音乐之间风格不同不代表它们没有相互作用,有些人的音乐注定融合了很多风格。



至于Rezz的音乐,虽然偶然汲取了Dark Techno的元素,比如某些小调FX,但终究不是Dark Techno,毕竟与Dark Techno的基础区别上面已有所解释。另外,Dark Electro与Rezz的音乐也有一定相似处,但“小同大异”,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Soundcloud和Bandcamp试听,或等《电子音乐资讯》另开专题。



—————————————————————


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 图片和视频版权属于原主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19-07-01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