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认为这是一个单纯面向Techno爱好者的文章。因为今天我们的角度会比较特殊。既聊电子音乐文化、提及Techno,但不可能只聊电子音乐文化。更有品牌打造、商业营销、柏林俱乐部场景、柏林主流跳舞音乐、舞客、德国旅游文化、被神化的事件等。
避免部分人对Berghain不够了解,我们先说说什么是Berghain。Berghain Berlin经常更简略地表达为Berghain,是德国柏林的一家超人气夜店。自1998年创立至今,Berghain获得了非常多传奇般的报道,铺天盖地将它“彩虹”成全球顶级夜店。
比如说2007年的时候就有媒体将Berghain誉为“全球Techno之都”,并认为Berghain取代了Tresor和E-Werk在Techno领域的鼎盛时期。Berghain的前身是混乱但曾代表柏林次文化的Ostgut Club,于2003年关门以后,Berghain又于2004年开业。
但Berghain的受众不一定只是Techno爱好者。这里有大量的TongXingLian、LianWuPi、享乐主义者、不明真相的游客……内部主要分为两厅,一是巨大的主厅,二是位于二楼的更偏向于酒吧设定的Panorama Bar,后者空间较小。
虽然Berghain无数次被西方媒体评定为“最好的电子音乐俱乐部”或者“最好的电子音乐夜店”,但要说Berghain完全是电子音乐爱好者的天堂实在有违真相了。这里的画面从来都不中规中矩,有太多“少X不X”的画面,更多的嬉皮士和颓废主义者。
就像Tresor一样,Berghain也有自己的唱片厂牌,但与Tresor不一样的是,Berghain没有以同名的方式推行这一子项目,而是将厂牌叫作Ostgut Ton。Ostgut Ton供Berghain的驻场DJ、签约制作人以及投稿Demo的Techno制作人发布音乐的机会。
若聊品牌打造,Berghain硬是将自己包装成了一个次文化的代表目的地,但实际上又有着比各种主流夜店更高的人气——无时无刻不处于爆满且排队状态。他们的人群、音乐、媒体对外广而告之灌输给路人们的Berghain印象,总能引发更多人的好奇心。
其次,Berghain的态度与“欢迎光临”指奏相反,他们的保安Sven Marquardt总是在拒绝大量顾客入场,从而拿下了“最难进入的夜店”的名号。要知道,人类向来具有逆反心理,越是非常难进入、只有少数人可以进入的夜店,越能吸引人们踊跃尝试,进了都能提升逼格和优越感。
所以,Sven Marquardt和Berghain总是因为将许多人拒之门外而臭名昭著,包括被拦在门外的Lady Gaga都成了一起商业营销被广为流传至今。但是,Youtube等平台上却只会出现越来越多关于“如何进入Berghain”的视频,吸引更多猎奇者慕名而去。
Techno并非诞生于柏林,但柏林是一块被神化的Club都市,所以每一位电子音乐爱好者都想去柏林一探究竟。当然,可能EDM爱好者除外。于是,柏林生成了它独有的俱乐部场景,而Berghain正是一家与柏林当地有关部门合作的供旅客打卡的主推旅游目的地。
近两年中国音乐节、仓库派对都总拿文旅说事,诸不知Berghain与柏林有关单位早就已经拿文旅赚了很多钱了。也正是呼应了柏林与众不同的Club场景,柏林当地人或者全球各地的旅客来到柏林,都会统一化地将柏林跳舞音乐与Techno/House划等号,主流音乐与地下音乐的界定被模糊化了。
Berghain的舞客是非常特殊的,这里还有大量触碰HuaXue的“Bad Guys”,全世界你能想到的各种奇怪的次文化人群似乎都聚集在了这里,且人人以次文化为荣。所以它用反商业的方式实现了最大化的商业吸引力,大众的目的早已超出了听音乐和跳舞。
Berghain禁止拍照,而且总是在宣传他们不使用社交网络,所以关于Berghain的所有传奇事例,如果你好奇,那么你只能购买门票,订好酒店,亲自去Berghain一探究竟。也正因他们不使用社交网络,许多你好奇的事无非立即揭开,又给予了你更多亲临现场的理由。
至今,Berghain的知名度就像任何一个家喻户晓的旅游景点一样,用不同方式吸引着不同人群朝拜。再加上无数被传奇化但真假参半的互联网上的Berghain事件,更是利用了截然不同的路子,巧夺天工地将人们不一定喜欢的东西变成了不得不一睹为快的东西。
—————————————————————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我们不认为这是一个单纯面向Techno爱好者的文章。因为今天我们的角度会比较特殊。既聊电子音乐文化、提及Techno,但不可能只聊电子音乐文化。更有品牌打造、商业营销、柏林俱乐部场景、柏林主流跳舞音乐、舞客、德国旅游文化、被神化的事件等。
避免部分人对Berghain不够了解,我们先说说什么是Berghain。Berghain Berlin经常更简略地表达为Berghain,是德国柏林的一家超人气夜店。自1998年创立至今,Berghain获得了非常多传奇般的报道,铺天盖地将它“彩虹”成全球顶级夜店。
比如说2007年的时候就有媒体将Berghain誉为“全球Techno之都”,并认为Berghain取代了Tresor和E-Werk在Techno领域的鼎盛时期。Berghain的前身是混乱但曾代表柏林次文化的Ostgut Club,于2003年关门以后,Berghain又于2004年开业。
但Berghain的受众不一定只是Techno爱好者。这里有大量的TongXingLian、LianWuPi、享乐主义者、不明真相的游客……内部主要分为两厅,一是巨大的主厅,二是位于二楼的更偏向于酒吧设定的Panorama Bar,后者空间较小。
虽然Berghain无数次被西方媒体评定为“最好的电子音乐俱乐部”或者“最好的电子音乐夜店”,但要说Berghain完全是电子音乐爱好者的天堂实在有违真相了。这里的画面从来都不中规中矩,有太多“少X不X”的画面,更多的嬉皮士和颓废主义者。
就像Tresor一样,Berghain也有自己的唱片厂牌,但与Tresor不一样的是,Berghain没有以同名的方式推行这一子项目,而是将厂牌叫作Ostgut Ton。Ostgut Ton供Berghain的驻场DJ、签约制作人以及投稿Demo的Techno制作人发布音乐的机会。
若聊品牌打造,Berghain硬是将自己包装成了一个次文化的代表目的地,但实际上又有着比各种主流夜店更高的人气——无时无刻不处于爆满且排队状态。他们的人群、音乐、媒体对外广而告之灌输给路人们的Berghain印象,总能引发更多人的好奇心。
其次,Berghain的态度与“欢迎光临”指奏相反,他们的保安Sven Marquardt总是在拒绝大量顾客入场,从而拿下了“最难进入的夜店”的名号。要知道,人类向来具有逆反心理,越是非常难进入、只有少数人可以进入的夜店,越能吸引人们踊跃尝试,进了都能提升逼格和优越感。
所以,Sven Marquardt和Berghain总是因为将许多人拒之门外而臭名昭著,包括被拦在门外的Lady Gaga都成了一起商业营销被广为流传至今。但是,Youtube等平台上却只会出现越来越多关于“如何进入Berghain”的视频,吸引更多猎奇者慕名而去。
Techno并非诞生于柏林,但柏林是一块被神化的Club都市,所以每一位电子音乐爱好者都想去柏林一探究竟。当然,可能EDM爱好者除外。于是,柏林生成了它独有的俱乐部场景,而Berghain正是一家与柏林当地有关部门合作的供旅客打卡的主推旅游目的地。
近两年中国音乐节、仓库派对都总拿文旅说事,诸不知Berghain与柏林有关单位早就已经拿文旅赚了很多钱了。也正是呼应了柏林与众不同的Club场景,柏林当地人或者全球各地的旅客来到柏林,都会统一化地将柏林跳舞音乐与Techno/House划等号,主流音乐与地下音乐的界定被模糊化了。
Berghain的舞客是非常特殊的,这里还有大量触碰HuaXue的“Bad Guys”,全世界你能想到的各种奇怪的次文化人群似乎都聚集在了这里,且人人以次文化为荣。所以它用反商业的方式实现了最大化的商业吸引力,大众的目的早已超出了听音乐和跳舞。
Berghain禁止拍照,而且总是在宣传他们不使用社交网络,所以关于Berghain的所有传奇事例,如果你好奇,那么你只能购买门票,订好酒店,亲自去Berghain一探究竟。也正因他们不使用社交网络,许多你好奇的事无非立即揭开,又给予了你更多亲临现场的理由。
至今,Berghain的知名度就像任何一个家喻户晓的旅游景点一样,用不同方式吸引着不同人群朝拜。再加上无数被传奇化但真假参半的互联网上的Berghain事件,更是利用了截然不同的路子,巧夺天工地将人们不一定喜欢的东西变成了不得不一睹为快的东西。
—————————————————————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