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即刻电音》赛制的公平性与主观性

《即刻电音》或许是近段时间最具争议性的电子音乐“品牌”,前两集的许多问题无需赘述,相对《即刻电音》第三集则显得与前两集有些不同。在第三集的“Drop Battle”比赛中,吴赫伦&崔天琪的相当优质的作品竟被遗憾地淘汰,着实难以服众。



忍受着大量槽点,我们依然看完了《即刻电音》第三集。虽然强烈建议大家只用娱乐节目的方式观看它,但出于职业原因,我们对于不少毛病还是难以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因为《电子音乐资讯》不再被用来发布攻击性话题,所以我们也会严格控制内容力度。本文可能会带有轻微贬义内容。



但是该说的话还是有必要说。就《即刻电音》第三集而言,不够专业的地方仍然不少,主要体现在科普和知识方面的错误与偏差,以及主理人对选手的部分评价并没有站在音乐角度,而是纯主观判断等方面,在此举几个例子。



某位导师在节目中多次体现出“Fuck EDM”的态度,对于EDM作品不感冒,不断推广所谓的独立电子。但某位导师自己都分不清地下电子Underground Electronic、实验性电子Experimental Electronic、独立电子Indie Electronic这三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Future Bass的定义有误,Future Bass并不是Bass Music的子类型,更不是什么统称。



某位导师将Hook称之为高潮,完全用Pop Music的知识储备去审视Electronic Music。



一会儿抄袭互助,一会儿抄袭互怼,不排除炒作嫌疑。



所谓的Girl Power存在争议性,这一点文章后半部分会接顺着补充。



某位导师用2018年风格趋势的态度去挑选作品,而不是用制作水准。那么请问到底是比商业价值还是比制作水平?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他们都在用主观审美挑音乐。



某位导师的言论中表现了她似乎将“比较小众的电子音乐”都称之为“独立电子”,其实她想表达的应该是地下电子,与主流电子相对。



节目组确实没分清Breakdown和Break这两种概念,将Drop以后的Breakdown段落一律打成了Break。



对Hybrid Trap的定义有严重错误,过分用字面理解,按这么说的话各种Fusion-Genre等等都是Hybrid Trap了。曲目分类更有许多明显不足。



快餐审歌。



Melodic House之类的音乐为什么会变成Downtempo?



只用Vocal好坏定义电子音乐真的大丈夫吗?



审美很自信,但专业水平或许还可以更好。



请问字幕组,在DJ和制作人中间打个间隔符号有那么难吗?



专业系数的问题点到为止,再说就多了。糟糕的地方太多,不举例说明则无法保证一篇文章的完整性。不过除了专业系数的问题以外,评委导师无法站在客观角度比较作品质量高低,甚至试图左右其他导师的决定,也有待商榷。



而第三集最有争议性的Battle,可能正是吴赫伦&崔天琪。许多人认为,吴赫伦&崔天琪完全不应该被淘汰。但最后却“输”给了导师的主观审美,每个人当然都有自己的品味,我们尊重。但如果只用个人品味定义作品输赢,很难有说服力。



吴赫伦&崔天琪的参赛作品在Vocal和制作方面都十分出色,人声质量很高甚至惊艳,人声水准在整个节目上当属一流。而在制作方面,采用了Future Bass风格,甚至在第二段Drop加入了Drum & Bass的Drum Beat,绝对是夺人眼球的亮点。多次鼓组变化与人声相互呼应当属精致。



一般来说,Future Bass在Drop部分所使用的音色为Wobble Chords或者Wobble Lead,最早使用Wobble Lead,后来普遍使用Wobble Chords。经几年的发展,开始有很多制作人用Vocal Chops人声切片作为Drop的主音色,吴赫伦的本次尝试属之。



在所有导师的评价当中,并没有以两组成员的音乐制作或新颖之处为核心,或者创作上的亮点,甚至是音色设计怎么样,音乐风格如何融合和呈现。被淘汰还是被推荐?完全只是一种主观审美对外传输,关于专业性和公平性,想必大家心理也有数了。



而大量网友们也纷纷表示吴赫伦&崔天琪不应该被淘汰,甚至有很多观众认为崔天琪才是《即刻电音》上真正的Girl Power。网友认可度出奇之高。



《电子音乐资讯》规则上隔阂攻击性话题,但对于该节目做不到硬夸,很抱歉。到底是《即刻电音》的赛制如此,还是导师们太任性?一场比赛,要判断音乐之间的好坏,必须从客观上的水准做定义。如果完全只是以个人喜好为“赛制”,那么这样的Battle真的有说服力吗?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18-12-20 20:00

聊聊《即刻电音》赛制的公平性与主观性

《即刻电音》或许是近段时间最具争议性的电子音乐“品牌”,前两集的许多问题无需赘述,相对《即刻电音》第三集则显得与前两集有些不同。在第三集的“Drop Battle”比赛中,吴赫伦&崔天琪的相当优质的作品竟被遗憾地淘汰,着实难以服众。



忍受着大量槽点,我们依然看完了《即刻电音》第三集。虽然强烈建议大家只用娱乐节目的方式观看它,但出于职业原因,我们对于不少毛病还是难以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因为《电子音乐资讯》不再被用来发布攻击性话题,所以我们也会严格控制内容力度。本文可能会带有轻微贬义内容。



但是该说的话还是有必要说。就《即刻电音》第三集而言,不够专业的地方仍然不少,主要体现在科普和知识方面的错误与偏差,以及主理人对选手的部分评价并没有站在音乐角度,而是纯主观判断等方面,在此举几个例子。



某位导师在节目中多次体现出“Fuck EDM”的态度,对于EDM作品不感冒,不断推广所谓的独立电子。但某位导师自己都分不清地下电子Underground Electronic、实验性电子Experimental Electronic、独立电子Indie Electronic这三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Future Bass的定义有误,Future Bass并不是Bass Music的子类型,更不是什么统称。



某位导师将Hook称之为高潮,完全用Pop Music的知识储备去审视Electronic Music。



一会儿抄袭互助,一会儿抄袭互怼,不排除炒作嫌疑。



所谓的Girl Power存在争议性,这一点文章后半部分会接顺着补充。



某位导师用2018年风格趋势的态度去挑选作品,而不是用制作水准。那么请问到底是比商业价值还是比制作水平?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他们都在用主观审美挑音乐。



某位导师的言论中表现了她似乎将“比较小众的电子音乐”都称之为“独立电子”,其实她想表达的应该是地下电子,与主流电子相对。



节目组确实没分清Breakdown和Break这两种概念,将Drop以后的Breakdown段落一律打成了Break。



对Hybrid Trap的定义有严重错误,过分用字面理解,按这么说的话各种Fusion-Genre等等都是Hybrid Trap了。曲目分类更有许多明显不足。



快餐审歌。



Melodic House之类的音乐为什么会变成Downtempo?



只用Vocal好坏定义电子音乐真的大丈夫吗?



审美很自信,但专业水平或许还可以更好。



请问字幕组,在DJ和制作人中间打个间隔符号有那么难吗?



专业系数的问题点到为止,再说就多了。糟糕的地方太多,不举例说明则无法保证一篇文章的完整性。不过除了专业系数的问题以外,评委导师无法站在客观角度比较作品质量高低,甚至试图左右其他导师的决定,也有待商榷。



而第三集最有争议性的Battle,可能正是吴赫伦&崔天琪。许多人认为,吴赫伦&崔天琪完全不应该被淘汰。但最后却“输”给了导师的主观审美,每个人当然都有自己的品味,我们尊重。但如果只用个人品味定义作品输赢,很难有说服力。



吴赫伦&崔天琪的参赛作品在Vocal和制作方面都十分出色,人声质量很高甚至惊艳,人声水准在整个节目上当属一流。而在制作方面,采用了Future Bass风格,甚至在第二段Drop加入了Drum & Bass的Drum Beat,绝对是夺人眼球的亮点。多次鼓组变化与人声相互呼应当属精致。



一般来说,Future Bass在Drop部分所使用的音色为Wobble Chords或者Wobble Lead,最早使用Wobble Lead,后来普遍使用Wobble Chords。经几年的发展,开始有很多制作人用Vocal Chops人声切片作为Drop的主音色,吴赫伦的本次尝试属之。



在所有导师的评价当中,并没有以两组成员的音乐制作或新颖之处为核心,或者创作上的亮点,甚至是音色设计怎么样,音乐风格如何融合和呈现。被淘汰还是被推荐?完全只是一种主观审美对外传输,关于专业性和公平性,想必大家心理也有数了。



而大量网友们也纷纷表示吴赫伦&崔天琪不应该被淘汰,甚至有很多观众认为崔天琪才是《即刻电音》上真正的Girl Power。网友认可度出奇之高。



《电子音乐资讯》规则上隔阂攻击性话题,但对于该节目做不到硬夸,很抱歉。到底是《即刻电音》的赛制如此,还是导师们太任性?一场比赛,要判断音乐之间的好坏,必须从客观上的水准做定义。如果完全只是以个人喜好为“赛制”,那么这样的Battle真的有说服力吗?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18-12-20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