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Underground的音乐制作人就不需要赚钱了吗?

在文章的选题和内容定位方面,《电子音乐资讯》常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电子音乐是一个特别广泛的统称,它的旗下还有难以计数的统称,再细分到音乐风格和子类型更加复杂。我们的粉丝喜欢的类型大有不同,分别喜欢不同的文章,众口难调被最大化。



有些喜欢DJ Mag百大DJ,有人痛恨DJ Mag百大DJ;有人认为Alan Walker天下第一,有人认为Alan Walker只是入门级别的艺人;有人喜欢最Underground的东西,有人赶潮流只追随最主流、最商业的风格。不能说谁是错的,我们尽可能做到更多元化。



不否认我们的公众号有时会写一些面向入门电子音乐听友的内容,但有时候我们也会呈现理解难度较高、知识储备需求较高的选题。于是我们也发现了瓶颈,一直到现在,还是很多人没有办法为主流和地下做一个界定,对主流和地下的概念含糊不清。



主流,即Mainstream,普遍存在的、被大众媒体认可的、被大众接受和喜爱的、与次文化相对的、作为社会或者某些领域的主要思想的内容都可以算是主流。而在音乐领域,地下,即Underground,则用来指代那些还未主流化的音乐风格或者文化内容。



什么东西是主流,什么东西是地下,在不同地区,定位常常也全然不同。比如说诞生于英国并且在英国曾经成为夜店主流,堪称最主要、最大众化的趋势的纯正Dubstep,在中国自90年代到现在,都从未担任过主流角色。



同样,在柏林最主流、最大受众、最普及、最普遍的Techno和Tech House,在亚洲地区也算不上主流。但很有意思的是,Techno和House恰恰又在地下领域被当成主旨以及核心。大部分Underground Clubs都在播放Techno,所谓“地下世界中的主流角色”。



这样的例子不举更多。那么一个很大的问题来了。喜欢Underground的制作人、DJ、媒体人、经纪人、主办方,等等所有你能想到的与我们的行业相关的职业角色,他们就不需要赚钱了吗?他们都是付出一切在“玩音乐”,不考虑生存的超前卫神仙?



当然不是!我们所知道的很多Underground领域的艺人,一部分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主要收入,例如很多Mau5trap旗下我们采访过的艺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主要职业,音乐只是副业。而某些已经远近闻名的Underground艺人,收入其实一点儿都不低。



很多人以为拿音乐赚钱就是商业;媒体接几个广告就是商业;主办方卖门票就是商业,根本无法成立。Underground世界不代表没有商业成分,只不过它们还未发展成“赚钱为主”的文化,如果一些地下的东西完全被商业化左右,甚至堪称商业化结果,那么这些类型也会变成商业音乐。他们与主流相对是因为相对“小众”,不代表与金钱对立。



所以,学会了解主流文化的同时接受地下文化,或者在热爱地下文化的同时接触文化,百利而无一害。喜欢Underground的音乐工作者也必须赚钱,也会有商业行为,只不过它们的商业氛围没有达到某个“定点”,明显有别于“商业音乐”,但千万不要将Underground想成脱离经济体系的代名词。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18-12-18 20:00

喜欢Underground的音乐制作人就不需要赚钱了吗?

在文章的选题和内容定位方面,《电子音乐资讯》常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电子音乐是一个特别广泛的统称,它的旗下还有难以计数的统称,再细分到音乐风格和子类型更加复杂。我们的粉丝喜欢的类型大有不同,分别喜欢不同的文章,众口难调被最大化。



有些喜欢DJ Mag百大DJ,有人痛恨DJ Mag百大DJ;有人认为Alan Walker天下第一,有人认为Alan Walker只是入门级别的艺人;有人喜欢最Underground的东西,有人赶潮流只追随最主流、最商业的风格。不能说谁是错的,我们尽可能做到更多元化。



不否认我们的公众号有时会写一些面向入门电子音乐听友的内容,但有时候我们也会呈现理解难度较高、知识储备需求较高的选题。于是我们也发现了瓶颈,一直到现在,还是很多人没有办法为主流和地下做一个界定,对主流和地下的概念含糊不清。



主流,即Mainstream,普遍存在的、被大众媒体认可的、被大众接受和喜爱的、与次文化相对的、作为社会或者某些领域的主要思想的内容都可以算是主流。而在音乐领域,地下,即Underground,则用来指代那些还未主流化的音乐风格或者文化内容。



什么东西是主流,什么东西是地下,在不同地区,定位常常也全然不同。比如说诞生于英国并且在英国曾经成为夜店主流,堪称最主要、最大众化的趋势的纯正Dubstep,在中国自90年代到现在,都从未担任过主流角色。



同样,在柏林最主流、最大受众、最普及、最普遍的Techno和Tech House,在亚洲地区也算不上主流。但很有意思的是,Techno和House恰恰又在地下领域被当成主旨以及核心。大部分Underground Clubs都在播放Techno,所谓“地下世界中的主流角色”。



这样的例子不举更多。那么一个很大的问题来了。喜欢Underground的制作人、DJ、媒体人、经纪人、主办方,等等所有你能想到的与我们的行业相关的职业角色,他们就不需要赚钱了吗?他们都是付出一切在“玩音乐”,不考虑生存的超前卫神仙?



当然不是!我们所知道的很多Underground领域的艺人,一部分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主要收入,例如很多Mau5trap旗下我们采访过的艺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主要职业,音乐只是副业。而某些已经远近闻名的Underground艺人,收入其实一点儿都不低。



很多人以为拿音乐赚钱就是商业;媒体接几个广告就是商业;主办方卖门票就是商业,根本无法成立。Underground世界不代表没有商业成分,只不过它们还未发展成“赚钱为主”的文化,如果一些地下的东西完全被商业化左右,甚至堪称商业化结果,那么这些类型也会变成商业音乐。他们与主流相对是因为相对“小众”,不代表与金钱对立。



所以,学会了解主流文化的同时接受地下文化,或者在热爱地下文化的同时接触文化,百利而无一害。喜欢Underground的音乐工作者也必须赚钱,也会有商业行为,只不过它们的商业氛围没有达到某个“定点”,明显有别于“商业音乐”,但千万不要将Underground想成脱离经济体系的代名词。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18-12-18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