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算不上新闻。如果一定要对这篇文章做一个归类,我们认为这应该更像是分析类的文章,趋向于无褒贬的分析趋势。整个电子音乐的市场大体上由线下和线上组成,而线下的派对发展,不仅映射着商业层面,也映射着电子音乐乐迷的心理和兴趣。
为了避免一些误会,或者担心造成什么误读、不良影响,我们在三番考虑之后决定,不提及今天所描绘的这个活动品牌的名字。本身也就不存在贬低该活动品牌,该知道我们说什么的乐迷肯定都能看得明白,但要是对这类曲风“无感”的朋友,陌生也没办法。
该活动品牌的性质比一般的活动品牌特殊一些。有时候它看起来是独立运作的,可以在各种室内、室外场地举办,单独进行。而有些时候,它看起来只是某个音乐节旗下的一小部分,只不过是多个舞台中的其中的一个舞台而已。
那么要说它的官方定义是什么,我们觉得都有吧。它是由某个国际知名活动主办方提出的Techno/House活动品牌,一开始确实建立于旗下的全球家喻户晓的音乐节门下,那时候很多人以为“这不过只是一场大型音乐节当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舞台名字”。
但事实上,该活动品牌早已拓展到美国、墨西哥、日本、西班牙、厄瓜多尔、秘鲁、哥伦比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那么为什么它可以在短短的2~3年内设立全球这么多站呢?因为在它顶头上的一流音乐节的所有站当中,都一定会设立该活动品牌的舞台。
没有意外,该活动品牌也随着近两年某世界大型音乐节落地而一起落地了中国,作为官方指定必须举办的副舞台呈现,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中国主办方自创的舞台。为什么说这个Techno/Houe活动品牌被特殊对待呢?因为在任何城市,总部都要求不能没有它。
连续落地两年以来,该活动品牌在中国的局面都不尽人意。要知道,该活动品牌在其它国家、城市,常常人满为患,即使是在Ibiza单独举办于夜店的场景下,该活动品牌也经常可以吸引上千人购票。离不开上层音乐节的推广,走上了Underground圈的巅峰。
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该活动品牌都有着很多忠实的粉丝群体,多则几千人冲着它购买门票,再少也应该有数百人到场才对,再怎么说也是个当红活动。但是在国内,该活动品牌两次创下“最低记录”,去年还有20、30人在场,今年的日常在线人数不到10人。
除了高峰期的时候有一堆鬼佬抱着吃瓜的心态,到该舞台扫了一眼,发现没妞立刻跑路去主舞台听EDM以外,真正为了该舞台购买门票,完全在该舞台待着看演出,排除几个舞台切换状态的乐迷,屈指可数。这与隔天该活动落地东京的满场现象完全背道而驰。
如果一定要说为什么,我们认为最主要的两大原因如下。第一,该活动品牌在国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推广,不管是官方账号还是其它新媒体的商务合作,对该活动品牌的扶持力度都太低太低了。在国内知道该活动品牌的乐迷不多。
第二,虽然国内也有很多Techno和House爱好者对该活动品牌有所耳闻,平时也自诩狂热喜欢Techno,理论上来说不可能没有听过这种在Techno领域家喻户晓的名字。但事实情况下,国内的这群人往往不愿意光临该活动品牌的上层音乐节,并有抵触心理。
太过于详细的情况我们就不多做分析了,篇幅上也确实不允许。但在写这篇文章以前,我们做了很多调查,包括北京当地的很多Techno乐迷、厂牌、夜店、主办方,我们都进行了询问。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不知道该活动品牌已降临中国。
从2013年开始,国内不断有大量电子音乐爱好者,天天盼星星盼月亮地期待国外顶级的音乐节或者派对品牌进驻中国。当然,群众的“幻想”也一步步变成了现实。但不一定像我们每个人想象中那么美好。水土不服是一定存在的,不一定外来品牌就吃香。
近几年有很多主办方只想着引进外国品牌,没有想着更大力推地去做一些本土原创品牌,说到底也是国内大部分EDM萌新“作”的。一听到外国顶级盛世就一股脑凑热闹,大部分人不是真正了解它们。主办方如果不在推广下多做功夫,大多数乐迷不可能买单。
该活动品牌在中国普及可能还需多年。除非主办方愿意花一大笔钱,专门推广这个活动品牌,而不只是把它当成某个国际一流音乐节当中一个“小透明”的“配菜”。不再只是在各种推广中一笔带过,那么该活动品牌在中国的热度才有可能接近它在国际上的地位。要相信它的潜力一定受全世界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原文这篇文章算不上新闻。如果一定要对这篇文章做一个归类,我们认为这应该更像是分析类的文章,趋向于无褒贬的分析趋势。整个电子音乐的市场大体上由线下和线上组成,而线下的派对发展,不仅映射着商业层面,也映射着电子音乐乐迷的心理和兴趣。
为了避免一些误会,或者担心造成什么误读、不良影响,我们在三番考虑之后决定,不提及今天所描绘的这个活动品牌的名字。本身也就不存在贬低该活动品牌,该知道我们说什么的乐迷肯定都能看得明白,但要是对这类曲风“无感”的朋友,陌生也没办法。
该活动品牌的性质比一般的活动品牌特殊一些。有时候它看起来是独立运作的,可以在各种室内、室外场地举办,单独进行。而有些时候,它看起来只是某个音乐节旗下的一小部分,只不过是多个舞台中的其中的一个舞台而已。
那么要说它的官方定义是什么,我们觉得都有吧。它是由某个国际知名活动主办方提出的Techno/House活动品牌,一开始确实建立于旗下的全球家喻户晓的音乐节门下,那时候很多人以为“这不过只是一场大型音乐节当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舞台名字”。
但事实上,该活动品牌早已拓展到美国、墨西哥、日本、西班牙、厄瓜多尔、秘鲁、哥伦比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那么为什么它可以在短短的2~3年内设立全球这么多站呢?因为在它顶头上的一流音乐节的所有站当中,都一定会设立该活动品牌的舞台。
没有意外,该活动品牌也随着近两年某世界大型音乐节落地而一起落地了中国,作为官方指定必须举办的副舞台呈现,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中国主办方自创的舞台。为什么说这个Techno/Houe活动品牌被特殊对待呢?因为在任何城市,总部都要求不能没有它。
连续落地两年以来,该活动品牌在中国的局面都不尽人意。要知道,该活动品牌在其它国家、城市,常常人满为患,即使是在Ibiza单独举办于夜店的场景下,该活动品牌也经常可以吸引上千人购票。离不开上层音乐节的推广,走上了Underground圈的巅峰。
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该活动品牌都有着很多忠实的粉丝群体,多则几千人冲着它购买门票,再少也应该有数百人到场才对,再怎么说也是个当红活动。但是在国内,该活动品牌两次创下“最低记录”,去年还有20、30人在场,今年的日常在线人数不到10人。
除了高峰期的时候有一堆鬼佬抱着吃瓜的心态,到该舞台扫了一眼,发现没妞立刻跑路去主舞台听EDM以外,真正为了该舞台购买门票,完全在该舞台待着看演出,排除几个舞台切换状态的乐迷,屈指可数。这与隔天该活动落地东京的满场现象完全背道而驰。
如果一定要说为什么,我们认为最主要的两大原因如下。第一,该活动品牌在国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推广,不管是官方账号还是其它新媒体的商务合作,对该活动品牌的扶持力度都太低太低了。在国内知道该活动品牌的乐迷不多。
第二,虽然国内也有很多Techno和House爱好者对该活动品牌有所耳闻,平时也自诩狂热喜欢Techno,理论上来说不可能没有听过这种在Techno领域家喻户晓的名字。但事实情况下,国内的这群人往往不愿意光临该活动品牌的上层音乐节,并有抵触心理。
太过于详细的情况我们就不多做分析了,篇幅上也确实不允许。但在写这篇文章以前,我们做了很多调查,包括北京当地的很多Techno乐迷、厂牌、夜店、主办方,我们都进行了询问。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不知道该活动品牌已降临中国。
从2013年开始,国内不断有大量电子音乐爱好者,天天盼星星盼月亮地期待国外顶级的音乐节或者派对品牌进驻中国。当然,群众的“幻想”也一步步变成了现实。但不一定像我们每个人想象中那么美好。水土不服是一定存在的,不一定外来品牌就吃香。
近几年有很多主办方只想着引进外国品牌,没有想着更大力推地去做一些本土原创品牌,说到底也是国内大部分EDM萌新“作”的。一听到外国顶级盛世就一股脑凑热闹,大部分人不是真正了解它们。主办方如果不在推广下多做功夫,大多数乐迷不可能买单。
该活动品牌在中国普及可能还需多年。除非主办方愿意花一大笔钱,专门推广这个活动品牌,而不只是把它当成某个国际一流音乐节当中一个“小透明”的“配菜”。不再只是在各种推广中一笔带过,那么该活动品牌在中国的热度才有可能接近它在国际上的地位。要相信它的潜力一定受全世界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