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坚信不疑的是,中国的活动主办方正在不断地增多,派对规模不断地扩大。企业陆续发现,举办派对,不管是仓库派对、音乐节,还是Club Show,都存在不小的盈利空间。当然,有人一夜爆富,也有人倾家荡产。不是所有人都成为了幸运儿。
但是,总得有人站出来告诉所有中国的主办方。其实以目前的行情来看,许多新晋主办方,特别是夜店策划,或者某些新IP的音乐节等等,预定艺人的逻辑,都可能陷入了一个很难摆脱的定性思维。而且他们往往沾沾自喜,认为这就是“高端”。
我们指的是,越来越多主办方只在意“请的嘉宾是不是DJ Mag百大DJ”,“在DJ Mag百大DJ上排名第几”。这一现象对于本土夜店来说颇为严重。许多以Booking DJ Mag百大DJ为荣的夜店,还接二连三地自诩所谓的“高端场”或者“派对场”。
我们没有说DJ Mag百大DJ不好,但如果整个市场仅限于这么一张榜单,乐迷只愿意为这么一张榜单购买门票,卡座“大佬”只愿意为了这么一张榜单消费酒水,夜店也只愿意为了这么一张榜单邀请嘉宾。那么整个场景都是不成熟的。或者说,连入门都不够。
反观在跳舞音乐和整个夜店行业,或者音乐节、仓库派对,都已经有至少数十年历史的某些西方国家,他们在Booking艺人的时候,几乎不在意DJ Mag百大DJ的成绩。你会发现,在西方国家演出的艺人海报上,几乎不会粘贴百大DJ的Logo以及名次。
很简单,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是因为没有人希望拿这玩意儿当作卖点。千万别理解错误,不是西方国家的主办方不爱钱,不考虑收入。恰恰相反!他们更爱钱,更考虑盈利性。但他们的眼界可能比较宽阔,也更像是“做生意”,而不是无理由地“追榜”。
截止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误以为“DJ Mag百大DJ等于大牌DJ”,“大牌DJ等于DJ Mag百大DJ”。但如果你每天多花一点儿时间,多看几篇我们的文章,也不至于见解如此。因为,我们曾经向你介绍过数百位不在榜上,但人气高过榜上的DJ/Producers。
那么真正专业的主办方最在意的是什么?哪些要素能让他们决定“采购”的趋向?答案很简单,是历史门票销量。如果一位艺人的演出经常售罄,他的价值将会不断地攀升。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所能接到的演出Booking也将成倍增多。因为他们是真正的“爆款”。
以Excision为例,Excision并不是什么DJ Mag百大DJ,但在社交网络上有数百万粉丝,流媒体也有数百万粉丝。至于他的演出费,截止到去年为止,大概是40万人民币左右。Excision越来越抢手,是因为他在北美的演出,售罄概率高达90%以上!
像Excision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但我们不可能进行逐一举例。许多艺人并不是DJ Mag百大DJ,但演出证明了他们可带来的经济效益,自然成为抢手货。即使你是所谓的“百大DJ”,如果线下能吸引到的观众并不过人一等,或许你照样没有什么“行情”可言。
写到这儿,有没有感觉闻到了一股商业气息?是的。我们并没有说西方国家的主办方不商业、纯注重艺人、纯推广地下和文化。但是显然,一些市场情况最好的西方国家的整个行业趋势,要比其它文化还没有完全定型、Promoter不专业的地区更加聪明。
反观国内的普遍夜店,DJ Mag百大DJ至上?然而门票销量还是那么糟糕。一是作为主办方的他们,完全不做任何外界推广,只进行官方号基础发布。二是这些百大DJ在中国已经演出了数十次,圈了几千万人民币,该看腻的乐迷都已经看腻了,只剩下“萌新”。
与此同时,我们又想到全球知名夜店以及唱片厂牌Ministry of Sound负责Booking艺人的Deniz Hilmi在前不久接受Digital DJ Tips的采访,提到,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希望Support DJ至少是可以吸引到100位观众的DJ。其它要素反而没那么重要。
请注意,100人的票房,对于很多国际夜店来说,也只是Support DJ的等级。反观很多DJ Mag百大DJ在中国夜店的演出,可能是因为太泛滥了,有不少名列前茅的例子,作为超大牌Headliner,却也只能为夜店带来数十张或者一百多张门票销量而已。某些门票销量比百大DJ牛逼的国际艺人,却得不到中国演出机会。
再设身处地想想,假如你是一位卖货的商人,你最注重的是什么?除了利润、成本以外,当然是销量。所以,用不着羡慕外国市场。国内普遍的Ravers必须明白,在短时间内,本土方向南辕北辙的线下行情,确实很难与已经成熟的例子相媲美。
当然,主办方在意的事项还有很多。例如艺人在线上的粉丝数、城市或者国家的影响力、演出价格与性价比、音乐播放量、与大牌艺人的合作等等。有太多主观要素与客观要素。但最关键的是,只有你的演出销量出众,你才能接到更多的机会。
这么说起来,回想很多国际艺人频繁地在Instagram上推广他们的演出,而且对于售罄的活动屡次强调,似乎总是想告诉所有人,他们的线下人气和购票转化率很棒,很值得Booking,一切都变得合理化。毕竟,这些对他们而言,是最值钱的荣耀。
面对本土的主办方,我们的建议是,更多地考虑一位艺人可能带来的门票销量;更多地参考他们以往演出的人气;更多地想象支出与收入的比例等等。中国的人口基数巨大,市场有不可限量的优势,甚至有望在未来成为冠军。但请合理地挖掘演出市场价值,切勿盲目跟风、一叶障目。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原文所有人都坚信不疑的是,中国的活动主办方正在不断地增多,派对规模不断地扩大。企业陆续发现,举办派对,不管是仓库派对、音乐节,还是Club Show,都存在不小的盈利空间。当然,有人一夜爆富,也有人倾家荡产。不是所有人都成为了幸运儿。
但是,总得有人站出来告诉所有中国的主办方。其实以目前的行情来看,许多新晋主办方,特别是夜店策划,或者某些新IP的音乐节等等,预定艺人的逻辑,都可能陷入了一个很难摆脱的定性思维。而且他们往往沾沾自喜,认为这就是“高端”。
我们指的是,越来越多主办方只在意“请的嘉宾是不是DJ Mag百大DJ”,“在DJ Mag百大DJ上排名第几”。这一现象对于本土夜店来说颇为严重。许多以Booking DJ Mag百大DJ为荣的夜店,还接二连三地自诩所谓的“高端场”或者“派对场”。
我们没有说DJ Mag百大DJ不好,但如果整个市场仅限于这么一张榜单,乐迷只愿意为这么一张榜单购买门票,卡座“大佬”只愿意为了这么一张榜单消费酒水,夜店也只愿意为了这么一张榜单邀请嘉宾。那么整个场景都是不成熟的。或者说,连入门都不够。
反观在跳舞音乐和整个夜店行业,或者音乐节、仓库派对,都已经有至少数十年历史的某些西方国家,他们在Booking艺人的时候,几乎不在意DJ Mag百大DJ的成绩。你会发现,在西方国家演出的艺人海报上,几乎不会粘贴百大DJ的Logo以及名次。
很简单,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是因为没有人希望拿这玩意儿当作卖点。千万别理解错误,不是西方国家的主办方不爱钱,不考虑收入。恰恰相反!他们更爱钱,更考虑盈利性。但他们的眼界可能比较宽阔,也更像是“做生意”,而不是无理由地“追榜”。
截止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误以为“DJ Mag百大DJ等于大牌DJ”,“大牌DJ等于DJ Mag百大DJ”。但如果你每天多花一点儿时间,多看几篇我们的文章,也不至于见解如此。因为,我们曾经向你介绍过数百位不在榜上,但人气高过榜上的DJ/Producers。
那么真正专业的主办方最在意的是什么?哪些要素能让他们决定“采购”的趋向?答案很简单,是历史门票销量。如果一位艺人的演出经常售罄,他的价值将会不断地攀升。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所能接到的演出Booking也将成倍增多。因为他们是真正的“爆款”。
以Excision为例,Excision并不是什么DJ Mag百大DJ,但在社交网络上有数百万粉丝,流媒体也有数百万粉丝。至于他的演出费,截止到去年为止,大概是40万人民币左右。Excision越来越抢手,是因为他在北美的演出,售罄概率高达90%以上!
像Excision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但我们不可能进行逐一举例。许多艺人并不是DJ Mag百大DJ,但演出证明了他们可带来的经济效益,自然成为抢手货。即使你是所谓的“百大DJ”,如果线下能吸引到的观众并不过人一等,或许你照样没有什么“行情”可言。
写到这儿,有没有感觉闻到了一股商业气息?是的。我们并没有说西方国家的主办方不商业、纯注重艺人、纯推广地下和文化。但是显然,一些市场情况最好的西方国家的整个行业趋势,要比其它文化还没有完全定型、Promoter不专业的地区更加聪明。
反观国内的普遍夜店,DJ Mag百大DJ至上?然而门票销量还是那么糟糕。一是作为主办方的他们,完全不做任何外界推广,只进行官方号基础发布。二是这些百大DJ在中国已经演出了数十次,圈了几千万人民币,该看腻的乐迷都已经看腻了,只剩下“萌新”。
与此同时,我们又想到全球知名夜店以及唱片厂牌Ministry of Sound负责Booking艺人的Deniz Hilmi在前不久接受Digital DJ Tips的采访,提到,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希望Support DJ至少是可以吸引到100位观众的DJ。其它要素反而没那么重要。
请注意,100人的票房,对于很多国际夜店来说,也只是Support DJ的等级。反观很多DJ Mag百大DJ在中国夜店的演出,可能是因为太泛滥了,有不少名列前茅的例子,作为超大牌Headliner,却也只能为夜店带来数十张或者一百多张门票销量而已。某些门票销量比百大DJ牛逼的国际艺人,却得不到中国演出机会。
再设身处地想想,假如你是一位卖货的商人,你最注重的是什么?除了利润、成本以外,当然是销量。所以,用不着羡慕外国市场。国内普遍的Ravers必须明白,在短时间内,本土方向南辕北辙的线下行情,确实很难与已经成熟的例子相媲美。
当然,主办方在意的事项还有很多。例如艺人在线上的粉丝数、城市或者国家的影响力、演出价格与性价比、音乐播放量、与大牌艺人的合作等等。有太多主观要素与客观要素。但最关键的是,只有你的演出销量出众,你才能接到更多的机会。
这么说起来,回想很多国际艺人频繁地在Instagram上推广他们的演出,而且对于售罄的活动屡次强调,似乎总是想告诉所有人,他们的线下人气和购票转化率很棒,很值得Booking,一切都变得合理化。毕竟,这些对他们而言,是最值钱的荣耀。
面对本土的主办方,我们的建议是,更多地考虑一位艺人可能带来的门票销量;更多地参考他们以往演出的人气;更多地想象支出与收入的比例等等。中国的人口基数巨大,市场有不可限量的优势,甚至有望在未来成为冠军。但请合理地挖掘演出市场价值,切勿盲目跟风、一叶障目。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