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ustic | 流行音乐歌手一年假装失恋多少次?


Pop Music是一种音乐风格或者说它还额外包含了数百种子风格,但在很多歌手以及乐迷看来,人们对Pop Music的概念还是不够清晰。特别对于国内的乐迷来说,极其显著的是,大部分人对Love Song的意识远远超出Pop Music的文字定义。



既然要定义一种音乐风格,就必须考虑到它的人声、唱腔、歌词、乐器、和弦、旋律、BPM、节奏、音色等等方方面面。当你把吉他换成钢琴,它可能成为流行音乐,当你把钢琴换成Horn,它可能变成爵士音乐,但不可单方面判断。



Love Song,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歌”,一直与Pop Music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从“时间史”进行判断的话,Pop Music的出现比Love Song更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Love Song是不是音乐风格先放一旁,但它无疑是Pop Music的一种衍生。



从Love Song的模式在全世界成为主流,甚至成为最好的商业音乐变现渠道以后,Pop Music的歌词、唱腔,甚至是它的旋律、和弦等众多可考量元素,都越来越往Love Song靠边。一些Pop Music里比较特殊、有趣、不过于商业和无聊的Sub-Genres除外。



这一现象在C-Pop当中最为体现,当一首C-Pop的定位是Love Song的时候,它很容易走入大众,很容易在墙内的音乐流媒体、网站、媒体成功打榜。当一首C-Pop的主题偏离“爱情”的时候,它反而会被中国乐迷评论为“土味”,很多乐迷习惯“唯爱至上”。



但流行音乐歌手的Love Song定位往往不是快乐的,它们是悲伤的。简而言之,一起爱情故事,它可以是成功的,可以表达“两个人黏在一起,我们相爱,我们相互需要……”,也可以表达“我又失恋了,爱情都是假的,他又不要我了……”。



但在如今主流的Pop Music,特别是C-Pop或者中国歌手的Pop Music当中,选择“正面向爱情故事”的例子越来越少,90年代和21世纪初却有很多这样的音乐。几乎所有可以被转化为文字段子刷屏或被频频“引用”的曲目,都拿失恋作为根基。



各位想想,整天拿虚假的失恋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乐迷们也已经被商业模式养成了“失恋即音乐的最高层面”,算不算审美偏差或者审美畸形?我们觉得不少所谓的“Sad Song爱好者”都有必要反思,想想到底什么是音乐、什么是歌曲。



许多流行音乐歌手本质上并不是那么喜欢此类东西,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感情情况非常健康,没有那么多“虐心”、分手、失恋。但他们的音乐总是在为他们打造一个“一年失恋五百次”的人设。在未来,这很可能会成为笑话。



音乐的“好不好听”,向来要根据它的音色、配器类型、编曲、作曲、演唱、混音、母带、录音师的修音等角度判断,而不是“哇塞这句歌词好感人”,况且所谓的“感人”只是“失恋式营销”。Pop Music是大众的,但很少人深入了解它的文化。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18-05-20 20:00

Acoustic | 流行音乐歌手一年假装失恋多少次?


Pop Music是一种音乐风格或者说它还额外包含了数百种子风格,但在很多歌手以及乐迷看来,人们对Pop Music的概念还是不够清晰。特别对于国内的乐迷来说,极其显著的是,大部分人对Love Song的意识远远超出Pop Music的文字定义。



既然要定义一种音乐风格,就必须考虑到它的人声、唱腔、歌词、乐器、和弦、旋律、BPM、节奏、音色等等方方面面。当你把吉他换成钢琴,它可能成为流行音乐,当你把钢琴换成Horn,它可能变成爵士音乐,但不可单方面判断。



Love Song,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歌”,一直与Pop Music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从“时间史”进行判断的话,Pop Music的出现比Love Song更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Love Song是不是音乐风格先放一旁,但它无疑是Pop Music的一种衍生。



从Love Song的模式在全世界成为主流,甚至成为最好的商业音乐变现渠道以后,Pop Music的歌词、唱腔,甚至是它的旋律、和弦等众多可考量元素,都越来越往Love Song靠边。一些Pop Music里比较特殊、有趣、不过于商业和无聊的Sub-Genres除外。



这一现象在C-Pop当中最为体现,当一首C-Pop的定位是Love Song的时候,它很容易走入大众,很容易在墙内的音乐流媒体、网站、媒体成功打榜。当一首C-Pop的主题偏离“爱情”的时候,它反而会被中国乐迷评论为“土味”,很多乐迷习惯“唯爱至上”。



但流行音乐歌手的Love Song定位往往不是快乐的,它们是悲伤的。简而言之,一起爱情故事,它可以是成功的,可以表达“两个人黏在一起,我们相爱,我们相互需要……”,也可以表达“我又失恋了,爱情都是假的,他又不要我了……”。



但在如今主流的Pop Music,特别是C-Pop或者中国歌手的Pop Music当中,选择“正面向爱情故事”的例子越来越少,90年代和21世纪初却有很多这样的音乐。几乎所有可以被转化为文字段子刷屏或被频频“引用”的曲目,都拿失恋作为根基。



各位想想,整天拿虚假的失恋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乐迷们也已经被商业模式养成了“失恋即音乐的最高层面”,算不算审美偏差或者审美畸形?我们觉得不少所谓的“Sad Song爱好者”都有必要反思,想想到底什么是音乐、什么是歌曲。



许多流行音乐歌手本质上并不是那么喜欢此类东西,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感情情况非常健康,没有那么多“虐心”、分手、失恋。但他们的音乐总是在为他们打造一个“一年失恋五百次”的人设。在未来,这很可能会成为笑话。



音乐的“好不好听”,向来要根据它的音色、配器类型、编曲、作曲、演唱、混音、母带、录音师的修音等角度判断,而不是“哇塞这句歌词好感人”,况且所谓的“感人”只是“失恋式营销”。Pop Music是大众的,但很少人深入了解它的文化。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原文
文章日期:2018-05-20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