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文声明。本篇文章没有任何抨击Ravers、气氛组、夜店的意思,仅仅只是站在一个音乐媒体的角度,去科普现有的趋势和夜店文化、锐舞文化的走向。我们甚至不去判断它是好是坏。坦白说,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攻击之意,完全是被粉丝强行“脑补”出了攻击之意。防范于未然。
由于《电子音乐资讯》的粉丝群体均为电子音乐爱好者,或者说,我们都是因为喜欢电子音乐才聚集在这里,否则你可能早已取关我们。而Ravers的意思即可以顺理成章地解释,喜欢锐舞的朋友们就是Ravers。而锐舞,就是很多人俗话所谓的“蹦迪”。
“蹦迪”一词的误用,无心插柳地让锐舞文化在中国成为大众文化,人们开始融入更大的锐舞氛围内。Ravers社群的扩大,也让中国绝大部分夜店开始认识到,他们服务的不只是酒客,也有必要考虑这些因为音乐而聚在一起的年轻人。
这本来是很好的一回事。如果不是因为现在有这么多Ravers,你所在城市的夜店还会举办那么多活动吗?还会邀请那么多国际知名DJ/音乐制作人来华演出吗?夜店还会撤掉散台甚至卡座,为Ravers腾出舞池,让Ravers在舞池跳舞、狂欢、享受音乐吗?
但文化的另外一面体现在气氛组这个神奇的东西上。大概从2017年年初开始,就有非常多电音爱好者以及Ravers,公众号粉丝或是各种网友,开始劝导我们写一写气氛组的“新气象”。很多人以为它是新事物,但气氛组已经存活许久。
在一些夜店里,气氛组有着更好听的命名,例如“形象部”、“派对部”等等。当你作为一家夜店的掌控者的时候,你可以毫无依据地、违背文化地为气氛组想一些其它的名称,让它们听起来不是那么字面化,但它的本意根本不会产生任何转变。
气氛组是什么?简单点儿解释,就是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中国的Club以及Disco舞厅常说的“舞托”。请注意,夜店的“托儿”绝对不是只有“酒托”这么一种。“酒托”是喝酒方面的“托儿”,“舞托”是跳舞方面的“托儿”。我们解释得这么直白,读者们应该不难消化。
再具体一些,气氛组就是几乎所有中国的商业夜店、主流夜店都有的一个部门,夜店会花不小的资金来聘请一些形象较好,但更重要的是能随着音乐狂欢起来的年轻人,在他们的夜店当中“带节奏”,让夜店的气氛得到提升,更多人狂欢起来。
六年前,我们了解过气氛组的工资,当时大概是一人月薪4500以上,混得好一些的,能成功“带节奏”的,有本事将夜店的气氛带到火热状态的,月入过万易如反掌。而一家夜店往往需要聘请数十位气氛组成员,但任何夜店都不会觉得这是一笔太高的预算。
大概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气氛组不再只是邀请一些“形象还行”,会在木板T台舞池上“搔首弄姿”的小姑娘当“托儿”,他们开始将目标转向了Ravers。说不定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们,很多就是打着Ravers名号的气氛组成员,亦或者Both。
当夜店对气氛组的要求变高,他们的预算也会随之变高。以前4500的月薪想请到Ravers当气氛组?强调专业?那是不可能的事。夜店为了招聘Ravers成为气氛组,愿付出更多成本,每月一万以上的薪水几乎已经成为了市场价。
很多Ravers反应到,多家夜店已经不限于聘请零零散散的Ravers组建气氛组。他们愿意花重金直接聘请整个Rave队,也就是大家所谓的“蹦迪队”,来成为他们夜店的气氛组。
假设你的Rave队有100人,并且100人都是真实的Raver,聚在同一个城市。如果你遇到机会,夜店不仅会为你免除门票,而且你还可以获得一晚上300元、500元甚至更高的酬劳。100人的Rave队则意味着夜店为气氛组准备了3万元、5万元的每日经费。
那么在如此情境下,有很多粉丝都向我们多次抱怨,称他们已经分不清Ravers和气氛组了。除了一些Underground Club以外,几乎每家自称“派对场”的夜店都开始招聘Ravers,因为Ravers会玩、会跳、懂音乐,总比找外面的“妖X贱X”强得多。
当你去任何一家夜店的时候,你会发现舞池前面围着几十位Ravers,他们太会玩了,可不是像几年前的气氛组那样摆摆姿势。会Headbanging、会Mosh Pit、会Jump……各种不同的舞池玩法,夜店管理者能不心动吗?算是气氛组行业的飞黄腾达。
但是呢,Ravers跟气氛组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气氛组可以是Ravers,Ravers也可以是气氛组。没有人知道谁会是下一个加入气氛组的Raver。真亦是假,假亦是真。
甚至不同的夜店、音乐节之间也产生了气氛组之间的竞争。一家夜店为了“夺走”另一家夜店的风头,聘请对方夜店的所有常客,甚至参与音乐节的Ravers成为他们的气氛组,雇佣原本在对方夜店的Ravers转移自己的夜店,着实让人不得不喟然叹息。
各位读者朋友们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你支持Ravers成为气氛组吗?或者你是否支持气氛组的存在?你觉得气氛组对于舞池文化来说意味着什么?你觉得气氛组毁了Ravers还是为Ravers带来了帮助?全新的“气氛组模式”,交给读者们自由表态。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原文开文声明。本篇文章没有任何抨击Ravers、气氛组、夜店的意思,仅仅只是站在一个音乐媒体的角度,去科普现有的趋势和夜店文化、锐舞文化的走向。我们甚至不去判断它是好是坏。坦白说,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攻击之意,完全是被粉丝强行“脑补”出了攻击之意。防范于未然。
由于《电子音乐资讯》的粉丝群体均为电子音乐爱好者,或者说,我们都是因为喜欢电子音乐才聚集在这里,否则你可能早已取关我们。而Ravers的意思即可以顺理成章地解释,喜欢锐舞的朋友们就是Ravers。而锐舞,就是很多人俗话所谓的“蹦迪”。
“蹦迪”一词的误用,无心插柳地让锐舞文化在中国成为大众文化,人们开始融入更大的锐舞氛围内。Ravers社群的扩大,也让中国绝大部分夜店开始认识到,他们服务的不只是酒客,也有必要考虑这些因为音乐而聚在一起的年轻人。
这本来是很好的一回事。如果不是因为现在有这么多Ravers,你所在城市的夜店还会举办那么多活动吗?还会邀请那么多国际知名DJ/音乐制作人来华演出吗?夜店还会撤掉散台甚至卡座,为Ravers腾出舞池,让Ravers在舞池跳舞、狂欢、享受音乐吗?
但文化的另外一面体现在气氛组这个神奇的东西上。大概从2017年年初开始,就有非常多电音爱好者以及Ravers,公众号粉丝或是各种网友,开始劝导我们写一写气氛组的“新气象”。很多人以为它是新事物,但气氛组已经存活许久。
在一些夜店里,气氛组有着更好听的命名,例如“形象部”、“派对部”等等。当你作为一家夜店的掌控者的时候,你可以毫无依据地、违背文化地为气氛组想一些其它的名称,让它们听起来不是那么字面化,但它的本意根本不会产生任何转变。
气氛组是什么?简单点儿解释,就是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中国的Club以及Disco舞厅常说的“舞托”。请注意,夜店的“托儿”绝对不是只有“酒托”这么一种。“酒托”是喝酒方面的“托儿”,“舞托”是跳舞方面的“托儿”。我们解释得这么直白,读者们应该不难消化。
再具体一些,气氛组就是几乎所有中国的商业夜店、主流夜店都有的一个部门,夜店会花不小的资金来聘请一些形象较好,但更重要的是能随着音乐狂欢起来的年轻人,在他们的夜店当中“带节奏”,让夜店的气氛得到提升,更多人狂欢起来。
六年前,我们了解过气氛组的工资,当时大概是一人月薪4500以上,混得好一些的,能成功“带节奏”的,有本事将夜店的气氛带到火热状态的,月入过万易如反掌。而一家夜店往往需要聘请数十位气氛组成员,但任何夜店都不会觉得这是一笔太高的预算。
大概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气氛组不再只是邀请一些“形象还行”,会在木板T台舞池上“搔首弄姿”的小姑娘当“托儿”,他们开始将目标转向了Ravers。说不定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们,很多就是打着Ravers名号的气氛组成员,亦或者Both。
当夜店对气氛组的要求变高,他们的预算也会随之变高。以前4500的月薪想请到Ravers当气氛组?强调专业?那是不可能的事。夜店为了招聘Ravers成为气氛组,愿付出更多成本,每月一万以上的薪水几乎已经成为了市场价。
很多Ravers反应到,多家夜店已经不限于聘请零零散散的Ravers组建气氛组。他们愿意花重金直接聘请整个Rave队,也就是大家所谓的“蹦迪队”,来成为他们夜店的气氛组。
假设你的Rave队有100人,并且100人都是真实的Raver,聚在同一个城市。如果你遇到机会,夜店不仅会为你免除门票,而且你还可以获得一晚上300元、500元甚至更高的酬劳。100人的Rave队则意味着夜店为气氛组准备了3万元、5万元的每日经费。
那么在如此情境下,有很多粉丝都向我们多次抱怨,称他们已经分不清Ravers和气氛组了。除了一些Underground Club以外,几乎每家自称“派对场”的夜店都开始招聘Ravers,因为Ravers会玩、会跳、懂音乐,总比找外面的“妖X贱X”强得多。
当你去任何一家夜店的时候,你会发现舞池前面围着几十位Ravers,他们太会玩了,可不是像几年前的气氛组那样摆摆姿势。会Headbanging、会Mosh Pit、会Jump……各种不同的舞池玩法,夜店管理者能不心动吗?算是气氛组行业的飞黄腾达。
但是呢,Ravers跟气氛组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气氛组可以是Ravers,Ravers也可以是气氛组。没有人知道谁会是下一个加入气氛组的Raver。真亦是假,假亦是真。
甚至不同的夜店、音乐节之间也产生了气氛组之间的竞争。一家夜店为了“夺走”另一家夜店的风头,聘请对方夜店的所有常客,甚至参与音乐节的Ravers成为他们的气氛组,雇佣原本在对方夜店的Ravers转移自己的夜店,着实让人不得不喟然叹息。
各位读者朋友们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你支持Ravers成为气氛组吗?或者你是否支持气氛组的存在?你觉得气氛组对于舞池文化来说意味着什么?你觉得气氛组毁了Ravers还是为Ravers带来了帮助?全新的“气氛组模式”,交给读者们自由表态。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