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们指出了当下电音爱好者非常浓郁的“蹦迪队”氛围和市场跟风现象,当然更多的是当下“蹦迪队”相比前几年严重的膨胀现象,以及这种集体意识所造成的一些负面化的实际情况。这篇文章被毫无原因地404,但你依然可以点阅读原文看到它。
今天我们不必指责任何事,说说为什么电音爱好者,特别是中国的电音爱好者,普遍存在严重的“抱团心理”。为什么很多电音爱好者需要通过网络群聊来寻找同伴,以及靠“蹦迪队”的模式集体化进行线下及线上活动?
这一切要从电音爱好者的领域意识以及受众情况说起。随着21世纪EDM的诞生,不管你能搞明白EDM是什么,亦或者只是简单地用字面上将EDM理解为电子舞曲,都不可否认EDM对于电子音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定义的争议当然也不会停下。
电子音乐的整体文化在西方国家可谓走向了大众化。但是在国内,我们依然可以很客观地告诉大家,电子音乐从某种程度而言依然是小众,Electronic Music更广泛的对应乐迷甚至还没有其中冰山一角的EDM乐迷来得活跃。
正是因为在中国,电音爱好者往往会感到孤独,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们很大一部分都是C-Pop爱好者,偶尔沾边碰了碰民谣、Hip-Hop Music、K-Pop之类已经在中国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东西。不少电音爱好者会觉得孤独,身边的朋友都不懂自己,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你的朋友并不是不懂你,而是他们不懂电子音乐罢了。在音乐方面,你的很多朋友可能跟你并没有共同语言,当你发布一些电子音乐相关的朋友圈动态,他们可能完全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而你本身是和平主义者,又不想撕他们“无知”。
于是,越来越多电音爱好者都有一个共同心理——“我们非常孤独”。但从某种程度来说,电子音乐又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小众,可能大部分人都把这个问题无限放大了。它顶多只是还未在中国普及,但要把其中EDM归入Underground根本不可能。
当你觉得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兴趣明明在互联网上看起来很热门,但是身边的朋友却完全不是“同一个圈子”的人群之后,你很希望从互联网上找到“同道中人”。然而此类现象早在2013年甚至更早便已经在微信中展开,微信群成为了一种“抱团取暖”的捷径。
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社交学问上的心理,可能很多人并不是为了“抱团”而“抱团”,他们是因为缺少集体感,也就是他们所谓的“孤独”,所以需要用现实生活、工作、学习以外地渠道去挖掘一些能与自己聊得来,哪怕聊不来但同一个领域的网友。
所以,倘若你的身边已经有很多电音爱好者,你绝对不会再想着通过一些“蹦迪队”,或者电音爱好者的微信群,去作为你认识同领域爱好者的社交方式。当你缺什么的时候,你往往会更加需要它们。
就目前来说,即便全球最具热潮的EDM也只是火了更术语化的那种,非字面的EDM,毕竟带有很多流行音乐元素。字面化的电子舞曲则还有很大一部分在国内属于深藏地底,未被挖掘的文化。更别说比字面化的电子舞曲更广阔很多倍的电子音乐。
在很多年以后,如果电子音乐这个巨大的范围在中国成为了大众文化,有数亿准确的受众者,而不是一枪一炮听首歌完事儿的路人,大家绝对不会再像现在这样渴望“抱团”。相反,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下一个好朋友或者敌人。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原文前段时间,我们指出了当下电音爱好者非常浓郁的“蹦迪队”氛围和市场跟风现象,当然更多的是当下“蹦迪队”相比前几年严重的膨胀现象,以及这种集体意识所造成的一些负面化的实际情况。这篇文章被毫无原因地404,但你依然可以点阅读原文看到它。
今天我们不必指责任何事,说说为什么电音爱好者,特别是中国的电音爱好者,普遍存在严重的“抱团心理”。为什么很多电音爱好者需要通过网络群聊来寻找同伴,以及靠“蹦迪队”的模式集体化进行线下及线上活动?
这一切要从电音爱好者的领域意识以及受众情况说起。随着21世纪EDM的诞生,不管你能搞明白EDM是什么,亦或者只是简单地用字面上将EDM理解为电子舞曲,都不可否认EDM对于电子音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定义的争议当然也不会停下。
电子音乐的整体文化在西方国家可谓走向了大众化。但是在国内,我们依然可以很客观地告诉大家,电子音乐从某种程度而言依然是小众,Electronic Music更广泛的对应乐迷甚至还没有其中冰山一角的EDM乐迷来得活跃。
正是因为在中国,电音爱好者往往会感到孤独,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们很大一部分都是C-Pop爱好者,偶尔沾边碰了碰民谣、Hip-Hop Music、K-Pop之类已经在中国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东西。不少电音爱好者会觉得孤独,身边的朋友都不懂自己,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你的朋友并不是不懂你,而是他们不懂电子音乐罢了。在音乐方面,你的很多朋友可能跟你并没有共同语言,当你发布一些电子音乐相关的朋友圈动态,他们可能完全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而你本身是和平主义者,又不想撕他们“无知”。
于是,越来越多电音爱好者都有一个共同心理——“我们非常孤独”。但从某种程度来说,电子音乐又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小众,可能大部分人都把这个问题无限放大了。它顶多只是还未在中国普及,但要把其中EDM归入Underground根本不可能。
当你觉得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兴趣明明在互联网上看起来很热门,但是身边的朋友却完全不是“同一个圈子”的人群之后,你很希望从互联网上找到“同道中人”。然而此类现象早在2013年甚至更早便已经在微信中展开,微信群成为了一种“抱团取暖”的捷径。
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社交学问上的心理,可能很多人并不是为了“抱团”而“抱团”,他们是因为缺少集体感,也就是他们所谓的“孤独”,所以需要用现实生活、工作、学习以外地渠道去挖掘一些能与自己聊得来,哪怕聊不来但同一个领域的网友。
所以,倘若你的身边已经有很多电音爱好者,你绝对不会再想着通过一些“蹦迪队”,或者电音爱好者的微信群,去作为你认识同领域爱好者的社交方式。当你缺什么的时候,你往往会更加需要它们。
就目前来说,即便全球最具热潮的EDM也只是火了更术语化的那种,非字面的EDM,毕竟带有很多流行音乐元素。字面化的电子舞曲则还有很大一部分在国内属于深藏地底,未被挖掘的文化。更别说比字面化的电子舞曲更广阔很多倍的电子音乐。
在很多年以后,如果电子音乐这个巨大的范围在中国成为了大众文化,有数亿准确的受众者,而不是一枪一炮听首歌完事儿的路人,大家绝对不会再像现在这样渴望“抱团”。相反,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下一个好朋友或者敌人。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