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电子音乐资讯》成立至今,我们发布过海量原创的有关于音乐制作人发展的文章,从某些角度上来说也着实帮助了一些制作人取得更好的成就。而其中某一方面的文章往往会衍生出不少音乐制作人接二连三的追问。
今天我们还是一样来聊聊向国际厂牌投稿Demo以前,你需要做足哪些功课。尽管在很早之前我们就教过各位制作人如何向国际厂牌投稿Demo,但也不代表制作人只是鲁莽地发个邮件就能让自己获得被签约或者指定曲目被签约的机会。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你想迈出第一步,把作品递交给国际厂牌的手中,让他们审核之前,你需要注意的是,与你对接的工作人员的职业名称是A&R(厂牌是否签约艺人或者曲目究竟是由谁来决定的?)。A&R也是人,所以必须注重交流技巧。
此外,根据不同的厂牌以及不同的A&R的音乐风格或者音乐品味,音乐制作人也需要恰到好处地投其所好。比如说某个厂牌更喜欢Riddim Dubstep而不是Brostep,那么你可以做一首更符合这个厂牌的“胃口”的Riddim Dubstep。
不过上述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近几个月或者广至近几年,我们发现很多墙内的音乐制作人对于投稿Demo这一项工作的前期准备当中有一个巨大的疏忽或者说漏洞,他们并没有去创建和完善自己的墙外社交网络及音乐流媒体账号。
由于《电子音乐资讯》有幸与一些厂牌的A&R有过交流,我们非常确定地知道,大部分A&R并不是听听你的音乐然后觉得还不错就会把音乐签下来,或者给你一份独家艺人的合同,没这么简单。A&R还会根据艺人本身,来决定这是否符合他们想要的人。
再说得通俗一些,除非有中间人向A&R详细介绍了这位艺人的资质、形象,口述了各方面这位艺人有多牛逼,否则A&R在审歌的过程当中,也自然会去Instagram/Facebook/Soundcloud等平台搜索并了解你。
如果你在墙外的任何音乐流媒体和社交网络上都不存在任何信息,那么有些时候你会遇到一个重大的问题。A&R可能认可你的音乐,但因为“查无此人”,他们很可能放弃你的Demo,并且继续从无数封新的邮箱当中挖掘合适的艺人和曲目。
所以,如果你的野心不小,或是特别喜欢某个厂牌,想在某个厂牌发布曲目或者成为他们旗下的艺人,最起码你应该先把自己的Instagram账号开设并打理好,像个正儿八经的音乐艺人一样开创属于自己的Soundcloud账号,在邮件附上你重要的Link。
正是因为“墙”的存在,你在墙内的数据,对于墙外厂牌的A&R来说都是浮云。A&R不可能因为你,去下载一个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音乐流媒体或者社交网络,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从来不使用的渠道上了解一个“陌生人”,更何况他们还不一定用得了墙内的软件。
那么有人会说,有些艺人在墙外并没有开设任何账号,但他们还是成功地在国际厂牌发布了音乐,为什么?当你有“线人”帮助你与厂牌搭建关系,一切就会容易进行得多。A&R自然而然有了另外一种更加直接的了解你的渠道,而不止是在网络平台。
如果你希望加大A&R对你的了解,以及投稿Demo的成功率,也可以在投稿Demo的时候多做自我介绍,让A&R对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就好像面试一样,有血有肉,不同厂牌自有不同程度的主观判断,你必须把它做得更加灵活。
第一次投稿Demo,最好将自己的“最拿得出手”的单曲给厂牌的A&R听,俗话说得好,第一印象最重要。如果他听到的你的第一首曲目是合格的,那么接下来你的音乐也会很容易被A&R接纳。说白了,投稿的第一首曲目是你与A&R交流的敲门砖。
若语言条件或经济条件或友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有国际发展方向的艺人提前做好一份英语的Press Kit或者Bio,并且在向厂牌的A&R投稿Demo的时候附上自己的Press Kit或者Bio。根据我们对名厂A&R的了解,这会让你取得高于原本几倍的收录率。
在某些情况下,艺人还有必要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一名A&R,会使用哪些方式审核艺人的Demo。音色设计?制作水准?后期质量?无论如何,不外乎还有“Who is he”。有些时候,你的音乐并不比别人差,但你却一再错过可能属于你的东西。
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你无法在互联网取得A&R对你的响应,又恰当有线下相遇的机会,将作品放置U盘当面送给厂牌的A&R或者创始人,绝对是个好主意。
艺人与A&R之间的磨合往往不是一锤子下定义的,曾经我们帮助几位制作人与国际知名厂牌建议联系,也经历了漫长的数月。如果你希望自己受到国际厂牌的认可,就更有必要在投稿Demo以前把功课做足。有备无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原文自2015年《电子音乐资讯》成立至今,我们发布过海量原创的有关于音乐制作人发展的文章,从某些角度上来说也着实帮助了一些制作人取得更好的成就。而其中某一方面的文章往往会衍生出不少音乐制作人接二连三的追问。
今天我们还是一样来聊聊向国际厂牌投稿Demo以前,你需要做足哪些功课。尽管在很早之前我们就教过各位制作人如何向国际厂牌投稿Demo,但也不代表制作人只是鲁莽地发个邮件就能让自己获得被签约或者指定曲目被签约的机会。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你想迈出第一步,把作品递交给国际厂牌的手中,让他们审核之前,你需要注意的是,与你对接的工作人员的职业名称是A&R(厂牌是否签约艺人或者曲目究竟是由谁来决定的?)。A&R也是人,所以必须注重交流技巧。
此外,根据不同的厂牌以及不同的A&R的音乐风格或者音乐品味,音乐制作人也需要恰到好处地投其所好。比如说某个厂牌更喜欢Riddim Dubstep而不是Brostep,那么你可以做一首更符合这个厂牌的“胃口”的Riddim Dubstep。
不过上述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近几个月或者广至近几年,我们发现很多墙内的音乐制作人对于投稿Demo这一项工作的前期准备当中有一个巨大的疏忽或者说漏洞,他们并没有去创建和完善自己的墙外社交网络及音乐流媒体账号。
由于《电子音乐资讯》有幸与一些厂牌的A&R有过交流,我们非常确定地知道,大部分A&R并不是听听你的音乐然后觉得还不错就会把音乐签下来,或者给你一份独家艺人的合同,没这么简单。A&R还会根据艺人本身,来决定这是否符合他们想要的人。
再说得通俗一些,除非有中间人向A&R详细介绍了这位艺人的资质、形象,口述了各方面这位艺人有多牛逼,否则A&R在审歌的过程当中,也自然会去Instagram/Facebook/Soundcloud等平台搜索并了解你。
如果你在墙外的任何音乐流媒体和社交网络上都不存在任何信息,那么有些时候你会遇到一个重大的问题。A&R可能认可你的音乐,但因为“查无此人”,他们很可能放弃你的Demo,并且继续从无数封新的邮箱当中挖掘合适的艺人和曲目。
所以,如果你的野心不小,或是特别喜欢某个厂牌,想在某个厂牌发布曲目或者成为他们旗下的艺人,最起码你应该先把自己的Instagram账号开设并打理好,像个正儿八经的音乐艺人一样开创属于自己的Soundcloud账号,在邮件附上你重要的Link。
正是因为“墙”的存在,你在墙内的数据,对于墙外厂牌的A&R来说都是浮云。A&R不可能因为你,去下载一个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音乐流媒体或者社交网络,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从来不使用的渠道上了解一个“陌生人”,更何况他们还不一定用得了墙内的软件。
那么有人会说,有些艺人在墙外并没有开设任何账号,但他们还是成功地在国际厂牌发布了音乐,为什么?当你有“线人”帮助你与厂牌搭建关系,一切就会容易进行得多。A&R自然而然有了另外一种更加直接的了解你的渠道,而不止是在网络平台。
如果你希望加大A&R对你的了解,以及投稿Demo的成功率,也可以在投稿Demo的时候多做自我介绍,让A&R对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就好像面试一样,有血有肉,不同厂牌自有不同程度的主观判断,你必须把它做得更加灵活。
第一次投稿Demo,最好将自己的“最拿得出手”的单曲给厂牌的A&R听,俗话说得好,第一印象最重要。如果他听到的你的第一首曲目是合格的,那么接下来你的音乐也会很容易被A&R接纳。说白了,投稿的第一首曲目是你与A&R交流的敲门砖。
若语言条件或经济条件或友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有国际发展方向的艺人提前做好一份英语的Press Kit或者Bio,并且在向厂牌的A&R投稿Demo的时候附上自己的Press Kit或者Bio。根据我们对名厂A&R的了解,这会让你取得高于原本几倍的收录率。
在某些情况下,艺人还有必要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一名A&R,会使用哪些方式审核艺人的Demo。音色设计?制作水准?后期质量?无论如何,不外乎还有“Who is he”。有些时候,你的音乐并不比别人差,但你却一再错过可能属于你的东西。
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你无法在互联网取得A&R对你的响应,又恰当有线下相遇的机会,将作品放置U盘当面送给厂牌的A&R或者创始人,绝对是个好主意。
艺人与A&R之间的磨合往往不是一锤子下定义的,曾经我们帮助几位制作人与国际知名厂牌建议联系,也经历了漫长的数月。如果你希望自己受到国际厂牌的认可,就更有必要在投稿Demo以前把功课做足。有备无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