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了解越来越多电子音乐类型,或是其它音乐风格包含的类型以后,我们经常会提起什么音乐风格拥有着什么样的趋势。尽管电子音乐是一家,但我们不可否认,当我们具体区分音乐风格之后,又是截然不同的情况。
有时候,你认为音乐风格只是一个标签,业余来说是这样没错。但很多情况下,音乐风格既决定了音乐品味,也决定了你会被归属到什么样的圈子里。深入的乐迷往往与相似品味和兴趣的乐迷结为朋友,他们也开始相互影响对方的听歌习惯。
音乐风格是否存在水土不服的说法呢?事实上,是一定存在的。比方说现在北美最火的音乐风格无疑是Riddim Dubstep,在国内它的受众群体依然十分有限。虽然我们推广Riddim Dubstep的力度已经大到令人不想知道都难,但还是很多人无法接受它。
Techno则是在柏林家喻户晓,夜店标配的音乐风格。你很难在柏林找到不喜欢Techno的家伙。在柏林的夜店更加显著的是,你几乎找不到播放EDM的地方。但在国内,Techno依然是非常小众的东西,谁都听说过它,但不喜欢又有什么用呢?
反之,在国内因为大俗而大火的喊麦音乐,建立于盗伴奏的基础上,也从来不被电音爱好者所待见,但它的受众依然广到夸张。喊麦歌手拥有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粉丝不新鲜吧,但在外国乐迷那儿,人人都觉得喊麦音乐是个笑话。不信可亲试反馈。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趋势。某个领域最火的东西,到了别人那儿,有可能谁都不乐意听。土嗨最爱的所谓的“DJ版”/“DJ舞曲”,也不见得电音爱好者能听超过十秒。所以人们无法强求别人喜欢什么,媒体也只能尽可能寻找平衡点,并保留自己的兴趣。
像Progressive Tech House这类音乐风格,在西方某些国家的某些圈子已经火得不成样子,在Beatport也有很高的下载量。但在国内,知道它的人都没几个。当时传统Dubstep与Brostep撕逼的那几年,英国与美国的普遍审美也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
在国内受众最起码覆盖50%以上的C-pop音乐,丢到美国去做个混音/母带,工程师都能把这首单曲嫌弃个大半年。Metal圈听起来比较极端的子类型,在国内也有人觉得是另类的垃圾。当音乐风格越来越清晰的时候,音乐和听众都会被一起分类。在所难免。
在我们了解越来越多电子音乐类型,或是其它音乐风格包含的类型以后,我们经常会提起什么音乐风格拥有着什么样的趋势。尽管电子音乐是一家,但我们不可否认,当我们具体区分音乐风格之后,又是截然不同的情况。
有时候,你认为音乐风格只是一个标签,业余来说是这样没错。但很多情况下,音乐风格既决定了音乐品味,也决定了你会被归属到什么样的圈子里。深入的乐迷往往与相似品味和兴趣的乐迷结为朋友,他们也开始相互影响对方的听歌习惯。
音乐风格是否存在水土不服的说法呢?事实上,是一定存在的。比方说现在北美最火的音乐风格无疑是Riddim Dubstep,在国内它的受众群体依然十分有限。虽然我们推广Riddim Dubstep的力度已经大到令人不想知道都难,但还是很多人无法接受它。
Techno则是在柏林家喻户晓,夜店标配的音乐风格。你很难在柏林找到不喜欢Techno的家伙。在柏林的夜店更加显著的是,你几乎找不到播放EDM的地方。但在国内,Techno依然是非常小众的东西,谁都听说过它,但不喜欢又有什么用呢?
反之,在国内因为大俗而大火的喊麦音乐,建立于盗伴奏的基础上,也从来不被电音爱好者所待见,但它的受众依然广到夸张。喊麦歌手拥有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粉丝不新鲜吧,但在外国乐迷那儿,人人都觉得喊麦音乐是个笑话。不信可亲试反馈。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趋势。某个领域最火的东西,到了别人那儿,有可能谁都不乐意听。土嗨最爱的所谓的“DJ版”/“DJ舞曲”,也不见得电音爱好者能听超过十秒。所以人们无法强求别人喜欢什么,媒体也只能尽可能寻找平衡点,并保留自己的兴趣。
像Progressive Tech House这类音乐风格,在西方某些国家的某些圈子已经火得不成样子,在Beatport也有很高的下载量。但在国内,知道它的人都没几个。当时传统Dubstep与Brostep撕逼的那几年,英国与美国的普遍审美也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
在国内受众最起码覆盖50%以上的C-pop音乐,丢到美国去做个混音/母带,工程师都能把这首单曲嫌弃个大半年。Metal圈听起来比较极端的子类型,在国内也有人觉得是另类的垃圾。当音乐风格越来越清晰的时候,音乐和听众都会被一起分类。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