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这是一首Dubstep,我们认为《Bass Lethal Weapon》更偏向于Experimental。说实话,这首单曲里的确有非常多令人听不太懂的地方,但这些令人听不太懂的地方不代表是做坏了的地方。与其用Brostep的结构去理解它,其实用实验音乐去理解它会更加接近它要传达的概念。这篇文章将详细地分析《Bass Lethal Weapon》,将它彻底解剖开,或许有助于你重新理解,说不定能听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在此,我们也能理解不少公众号粉丝失望的心情,但也请你客观思考,在音乐制作人方面这毕竟只是刚开始,你不能按公众号的高度去衡量首单的高度。可能是因为大家报以太高太高的期望,所以首单不尽人意,在此想对这类粉丝说声抱歉,让你失望了,也希望你知道没有任何一位音乐制作人的第一首单曲就能达到完美,除非是找枪手做的。电子音乐资讯公众号的背后有一个团队,可这篇文章会由David Yandrin本人亲自写。
如果你明白这首单曲围绕着一个什么故事,你就不会单纯用欣赏跳舞音乐的思维逻辑去评估它。写这篇文章只是想让更多人真的能去动脑,听懂这首单曲,去理解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新的音乐风格,无脑喷街的/黑心态的/曾经因为文章内容躺枪想报复的/各路土嗨的粉丝,等等高素质宇宙级听众请继续,真正想听音乐的还是好好听音乐。反正我把整首单曲的制作彻头彻尾地给大家说清楚,如果能多几个人理解,那也值得。
从歌名出发,可以翻译为贝斯凶器,而这首单曲从征集封面的时候就说得很清楚,将用音乐的形式去表达一个故事,它已经不同于一般的Brostep音乐。有人问为什么这样的单曲要做三个月,其实其中一半的时间都在写这个故事的剧本,也就是这首单曲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在未来,生化恐龙入侵地球,人类以新型的武器与其抗衡,以Theme音乐和Sci-Fi音乐为灵魂,每个音色都围绕着故事走,压根没按任何统结构去编曲。
从Intro开始说,Intro即一首单曲的前奏。还记得在十几年前听House音乐的时候,几乎都会有很长的Intro,但现代电子音乐越来越少出现Intro。特别是从EDM时代开启之后,绝大部分EDM都渐渐不再出现Intro,或者用Extended Mix的形式再出一个有长Intro和长结尾的其它版本。这首单曲的Intro完全是用实验音乐的方式去做的,反传统的Hi-hats编排,合成器亲自调制的诡异FX,都是在描绘生化恐龙出现之前阴沉的画面。
Intro部分类似于直升机的音色根本不是所谓的预置,是用非常密集的底鼓串在一起做出来的,用于描绘人类发觉天气有所变化/雷雨交加之后。用很多Glitch音色去表达一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展开防范和战斗,然后用很长的Space音乐的Pad和实录的死嗓带入整首单曲的主歌。一般来说,一首音乐的Intro即便有,那也是非常简单的,一轨甚至两轨作为带入,而我耗尽心思用几周的时间去设计这个故事化的Intro,却根本没几个人听懂。
0:13正式进入整首音乐的Verse,也就是主歌,真正用心听的朋友就会发现保留了一个类似于肠道蠕动的音色。有些人为了黑而黑非要说这首单曲用的音色都是FL预置,我想问问FL哪有这个预置?这首单曲没有使用任何一个预置音色。而这个肠道蠕动的音色,说实话,还真的就是为了模拟肠道蠕动去调制的,这个音色一直作为整个Intro/主歌的Hook,指代的是生化恐龙在侵略地球的过程中吃人的情节,每个音色都是故事化的设计。
还有人说整个主歌毫无旋律可言,连和弦都没有。这个主歌本身就不是用Brostep的理念去做的,只是用了Brostep的鼓,这个Bass音色本身应该是传统Dubstep的音色,十年前的Dubstep有很多这样的Bass One Shot。Intro结束的地方作词“Shoot It”就是指生化恐龙降临后,人类开始攻击和反抗,先是用发射型武器出征。主歌本身就是要表达生化恐龙对地球的破坏过程,难道还写个流行旋律不成?于是才写了一个完全概念化的旋律。
刻意地将旋律诡异化/科幻化/不规则化,竟然成为了一堆喷子的把柄。这些音阶看上去丝毫没有衔接,也没打算写和弦,但你确定音阶之间没有规律吗?听懂音阶的走向了吗?或者你是否考虑过这样的走向带给你的压抑气质合不合主题?对,这是个非常糟糕的旋律,如果拿到流行音乐里,这种旋律连唱歌都唱不了。但我也说了这个旋律本身就是用于表达主题,再结合音色,你可以想象生化恐龙将高楼大厦破坏得一团糟的画面。
接下来就是一半以上的人非常非常在意的一个部分,Buildup。可能很多人都会说“这他妈是什么鬼Buildup,跟前面完全对不上”。其实这个Buildup我考虑了很久才决定用这样反传统的方式去编曲,完全“不合规矩”。一般来说,电子音乐的Buildup是为了将主歌推向Drop,是主歌和Drop衔接的桥梁,音色一定是与主歌连贯的,但《Bass Lethal Weapon》的Buildup完全没有继续引用主歌的音色,想必很多人都听着很不习惯。
除了Buildup和主歌故意做得“脱节”以外,还有一点令很多人说“找不到Drop”。因为Buildup使用的音色是Hard Trap非常有标志性的Bass Lead,在此之前,没有人会把Hard Trap的Bass Lead拿来做其它风格的Buildup,至少我没听过这样结构的单曲,如果在此之前有这样的音乐你可以告诉我。Hard Trap的Bass Lead十分尖锐,放在Buildup用于描绘人类使用新型武器攻击生化恐龙的画面,与主歌部分刻意进行听觉撞击。
Hard Trap的Bass Lead一直以来都是用非常简单粗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的旋律去写的,但在这首单曲里不仅拿本应该放在Drop的音色去做Buildup,而且还用完全不带重复的音阶去写旋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自然会接受不了。这跟音乐制作水平真的没多少关系,本身这样的创新和实验的Buildup尝试就顶着天大的风险,不知道这么详细地分析之后你是否已经读懂这个Buildup,但如果用“规范化”的思想去理解,那一辈子也想不通。
0:54开始第一段Drop,强调,第一段Drop的Wobble Bass根本不是一般的Brostep音色,而更偏向于Deathstep/Riddim Dubstep/Brutal Dubstep的结合。在Drop结构方面,《Bass Lethal Weapon》也完全没有用Dubstep的结构去编曲,特别衔接了非常短的Hard Trap片段,其实就是用来描述生化恐龙和人类的新型凶器交战的“互撕”画面。如果你觉得Drop连贯性不行,Wobble Bass接Hard Trap显得违和,没错,本来就是故意这么做的。
Drop的部分精心用四个类似于金属碰撞的音色去牵引整个Wobble Bass的律动,但是还是没人听出来。已经说了整首单曲根本不是做音乐那么简单,夸张点说,如果方便理解的话,你甚至都理解成用三分钟的音乐去呈现一部科幻电影剧情。Drop结束后,Breakdown古怪的声音就是生化恐龙巨大的脚步声,还加了一些非常空灵的FX做带入,加上实录人声“Biochemical Dinosaurs Are Coming Now”,为了让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结果用四个小节做一个Breakdown试图体现生化恐龙在战斗之后更加暴力地袭来的脚步,依然没有人听懂。Dark Ambient的FX拉长用于带入第二段主歌也是非常别有用心的设计,然后就被人说成了“堆FL预置”。动点脑子想想都知道喷子有多无脑,要喷好歹专业点是吧,要是连喷作品都不会就别刷存在感。接着第二段主歌/Buildup是与第一段一样的,就不再描述一次了,脑海里要是没故事画面,说再多都联想不到一块儿不是吗?
第二段Buildup的Fill用了实录的“Bass Lethal Weapon”,与第一段Fiill的“Damn It Just Killa”不同。第一段更像人类开始反抗生化恐龙,两败俱伤,但是双方都没有发动大绝招,这其实说起来也是非常常见的科幻电影剧情,你不能一开始就把最狠的武器和招式拿出来干架是不是?第二段Drop就相当于描绘了人类愤怒且加强了伤害与生化恐龙对抗的故事,所以听起来会更混乱,Bass音色变化多端但有序,子弹落地的声音也意味着凌乱的战场。
第二段Drop之后便进入整首单曲的尾声,也就是音乐的Conclusion部分。除了Intro/Breakdown完全走实验路线以外,其实我在Conclusion的地方也下了很大的思想功夫,这不是一首光用来“听个嗨”的音乐,这是用电子音乐写故事,既然是故事那就不能有头没尾。场景响声和密集的Hi-hats表达战争接近结束,Deathstep的Bass音色回顾了世界因为生化恐龙而杂乱不堪的画面,嚎叫声指生化恐龙被击伤,随着痛苦的哀鸣,故事结束。
结合解剖到每个音色和实验结构的科幻电影原创故事情节,对照着再去重新听一遍《Bass Lethal Weapon》,把每一段都理解在说什么故事,什么剧情,我相信会是另外一种感觉。如果你能脑补出整个故事从头到尾的画面,那才算真的听懂《Bass Lethal Weapon》。说实话,第一首单曲就完全用实验音乐的结构,剧情化的音色编排,很多人接受不了真的是意料之内的事,的确也得怪我忽略了大家接受度可能会非常低的问题。
这首单曲的确结合了非常多种音乐风格的元素,在开始做这首音乐之前,就已经打算将这种音乐风格称之为Shrillstep。Shrill可以翻译为尖锐/刺耳的声音,这正是为什么把整首单曲的Bass音色做得比较尖锐的原因,如果觉得刺耳非常正常。开发新的音乐风格道阻且长,从未想过让大众一开始就接受,也完全不认为这是EDM。包括从BPM的角度出发,这首单曲也丝毫没有遵循Dubstep或Brostep,不是130/140/150,而是135。
客观地说几句。我们公众号从来就没有强制将公众号粉丝和艺人粉丝划等号,你可以喜欢我们公众号的文章但不喜欢David Yandrin的音乐,这真的没关系,我们是将公众号和艺人两方面分开工作的。推广电子音乐文化多少年了,做音乐才刚开始,能一样吗?如果你拿第一首作品就去跟文章质量划个等号,或者因为对音乐质量不满意未达到大家理想的高度,而去跟风谩骂,那真的太不理智。请将两者区别看待,没什么好偷换概念的。
我做音乐真的不是打算靠音乐生存,所以才会决定把第一首音乐做得如此实验,更别拿欧美流行音乐做对比。之所以叫Shrillstep是因为它还未脱离Dubstep,不完全算实验音乐,但不管是作曲还是结构上,实验音乐的概念都表达得要比Dubstep的概念更多。但是,在音乐制作技术成熟之前,我不会再继续做偏向实验风格的单曲,暂时只会做已成型的音乐风格。接下来也会不断完善音乐制作,这是新工作,还希望大家给点时间。
阅读原文
与其说这是一首Dubstep,我们认为《Bass Lethal Weapon》更偏向于Experimental。说实话,这首单曲里的确有非常多令人听不太懂的地方,但这些令人听不太懂的地方不代表是做坏了的地方。与其用Brostep的结构去理解它,其实用实验音乐去理解它会更加接近它要传达的概念。这篇文章将详细地分析《Bass Lethal Weapon》,将它彻底解剖开,或许有助于你重新理解,说不定能听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在此,我们也能理解不少公众号粉丝失望的心情,但也请你客观思考,在音乐制作人方面这毕竟只是刚开始,你不能按公众号的高度去衡量首单的高度。可能是因为大家报以太高太高的期望,所以首单不尽人意,在此想对这类粉丝说声抱歉,让你失望了,也希望你知道没有任何一位音乐制作人的第一首单曲就能达到完美,除非是找枪手做的。电子音乐资讯公众号的背后有一个团队,可这篇文章会由David Yandrin本人亲自写。
如果你明白这首单曲围绕着一个什么故事,你就不会单纯用欣赏跳舞音乐的思维逻辑去评估它。写这篇文章只是想让更多人真的能去动脑,听懂这首单曲,去理解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新的音乐风格,无脑喷街的/黑心态的/曾经因为文章内容躺枪想报复的/各路土嗨的粉丝,等等高素质宇宙级听众请继续,真正想听音乐的还是好好听音乐。反正我把整首单曲的制作彻头彻尾地给大家说清楚,如果能多几个人理解,那也值得。
从歌名出发,可以翻译为贝斯凶器,而这首单曲从征集封面的时候就说得很清楚,将用音乐的形式去表达一个故事,它已经不同于一般的Brostep音乐。有人问为什么这样的单曲要做三个月,其实其中一半的时间都在写这个故事的剧本,也就是这首单曲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在未来,生化恐龙入侵地球,人类以新型的武器与其抗衡,以Theme音乐和Sci-Fi音乐为灵魂,每个音色都围绕着故事走,压根没按任何统结构去编曲。
从Intro开始说,Intro即一首单曲的前奏。还记得在十几年前听House音乐的时候,几乎都会有很长的Intro,但现代电子音乐越来越少出现Intro。特别是从EDM时代开启之后,绝大部分EDM都渐渐不再出现Intro,或者用Extended Mix的形式再出一个有长Intro和长结尾的其它版本。这首单曲的Intro完全是用实验音乐的方式去做的,反传统的Hi-hats编排,合成器亲自调制的诡异FX,都是在描绘生化恐龙出现之前阴沉的画面。
Intro部分类似于直升机的音色根本不是所谓的预置,是用非常密集的底鼓串在一起做出来的,用于描绘人类发觉天气有所变化/雷雨交加之后。用很多Glitch音色去表达一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展开防范和战斗,然后用很长的Space音乐的Pad和实录的死嗓带入整首单曲的主歌。一般来说,一首音乐的Intro即便有,那也是非常简单的,一轨甚至两轨作为带入,而我耗尽心思用几周的时间去设计这个故事化的Intro,却根本没几个人听懂。
0:13正式进入整首音乐的Verse,也就是主歌,真正用心听的朋友就会发现保留了一个类似于肠道蠕动的音色。有些人为了黑而黑非要说这首单曲用的音色都是FL预置,我想问问FL哪有这个预置?这首单曲没有使用任何一个预置音色。而这个肠道蠕动的音色,说实话,还真的就是为了模拟肠道蠕动去调制的,这个音色一直作为整个Intro/主歌的Hook,指代的是生化恐龙在侵略地球的过程中吃人的情节,每个音色都是故事化的设计。
还有人说整个主歌毫无旋律可言,连和弦都没有。这个主歌本身就不是用Brostep的理念去做的,只是用了Brostep的鼓,这个Bass音色本身应该是传统Dubstep的音色,十年前的Dubstep有很多这样的Bass One Shot。Intro结束的地方作词“Shoot It”就是指生化恐龙降临后,人类开始攻击和反抗,先是用发射型武器出征。主歌本身就是要表达生化恐龙对地球的破坏过程,难道还写个流行旋律不成?于是才写了一个完全概念化的旋律。
刻意地将旋律诡异化/科幻化/不规则化,竟然成为了一堆喷子的把柄。这些音阶看上去丝毫没有衔接,也没打算写和弦,但你确定音阶之间没有规律吗?听懂音阶的走向了吗?或者你是否考虑过这样的走向带给你的压抑气质合不合主题?对,这是个非常糟糕的旋律,如果拿到流行音乐里,这种旋律连唱歌都唱不了。但我也说了这个旋律本身就是用于表达主题,再结合音色,你可以想象生化恐龙将高楼大厦破坏得一团糟的画面。
接下来就是一半以上的人非常非常在意的一个部分,Buildup。可能很多人都会说“这他妈是什么鬼Buildup,跟前面完全对不上”。其实这个Buildup我考虑了很久才决定用这样反传统的方式去编曲,完全“不合规矩”。一般来说,电子音乐的Buildup是为了将主歌推向Drop,是主歌和Drop衔接的桥梁,音色一定是与主歌连贯的,但《Bass Lethal Weapon》的Buildup完全没有继续引用主歌的音色,想必很多人都听着很不习惯。
除了Buildup和主歌故意做得“脱节”以外,还有一点令很多人说“找不到Drop”。因为Buildup使用的音色是Hard Trap非常有标志性的Bass Lead,在此之前,没有人会把Hard Trap的Bass Lead拿来做其它风格的Buildup,至少我没听过这样结构的单曲,如果在此之前有这样的音乐你可以告诉我。Hard Trap的Bass Lead十分尖锐,放在Buildup用于描绘人类使用新型武器攻击生化恐龙的画面,与主歌部分刻意进行听觉撞击。
Hard Trap的Bass Lead一直以来都是用非常简单粗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的旋律去写的,但在这首单曲里不仅拿本应该放在Drop的音色去做Buildup,而且还用完全不带重复的音阶去写旋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自然会接受不了。这跟音乐制作水平真的没多少关系,本身这样的创新和实验的Buildup尝试就顶着天大的风险,不知道这么详细地分析之后你是否已经读懂这个Buildup,但如果用“规范化”的思想去理解,那一辈子也想不通。
0:54开始第一段Drop,强调,第一段Drop的Wobble Bass根本不是一般的Brostep音色,而更偏向于Deathstep/Riddim Dubstep/Brutal Dubstep的结合。在Drop结构方面,《Bass Lethal Weapon》也完全没有用Dubstep的结构去编曲,特别衔接了非常短的Hard Trap片段,其实就是用来描述生化恐龙和人类的新型凶器交战的“互撕”画面。如果你觉得Drop连贯性不行,Wobble Bass接Hard Trap显得违和,没错,本来就是故意这么做的。
Drop的部分精心用四个类似于金属碰撞的音色去牵引整个Wobble Bass的律动,但是还是没人听出来。已经说了整首单曲根本不是做音乐那么简单,夸张点说,如果方便理解的话,你甚至都理解成用三分钟的音乐去呈现一部科幻电影剧情。Drop结束后,Breakdown古怪的声音就是生化恐龙巨大的脚步声,还加了一些非常空灵的FX做带入,加上实录人声“Biochemical Dinosaurs Are Coming Now”,为了让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结果用四个小节做一个Breakdown试图体现生化恐龙在战斗之后更加暴力地袭来的脚步,依然没有人听懂。Dark Ambient的FX拉长用于带入第二段主歌也是非常别有用心的设计,然后就被人说成了“堆FL预置”。动点脑子想想都知道喷子有多无脑,要喷好歹专业点是吧,要是连喷作品都不会就别刷存在感。接着第二段主歌/Buildup是与第一段一样的,就不再描述一次了,脑海里要是没故事画面,说再多都联想不到一块儿不是吗?
第二段Buildup的Fill用了实录的“Bass Lethal Weapon”,与第一段Fiill的“Damn It Just Killa”不同。第一段更像人类开始反抗生化恐龙,两败俱伤,但是双方都没有发动大绝招,这其实说起来也是非常常见的科幻电影剧情,你不能一开始就把最狠的武器和招式拿出来干架是不是?第二段Drop就相当于描绘了人类愤怒且加强了伤害与生化恐龙对抗的故事,所以听起来会更混乱,Bass音色变化多端但有序,子弹落地的声音也意味着凌乱的战场。
第二段Drop之后便进入整首单曲的尾声,也就是音乐的Conclusion部分。除了Intro/Breakdown完全走实验路线以外,其实我在Conclusion的地方也下了很大的思想功夫,这不是一首光用来“听个嗨”的音乐,这是用电子音乐写故事,既然是故事那就不能有头没尾。场景响声和密集的Hi-hats表达战争接近结束,Deathstep的Bass音色回顾了世界因为生化恐龙而杂乱不堪的画面,嚎叫声指生化恐龙被击伤,随着痛苦的哀鸣,故事结束。
结合解剖到每个音色和实验结构的科幻电影原创故事情节,对照着再去重新听一遍《Bass Lethal Weapon》,把每一段都理解在说什么故事,什么剧情,我相信会是另外一种感觉。如果你能脑补出整个故事从头到尾的画面,那才算真的听懂《Bass Lethal Weapon》。说实话,第一首单曲就完全用实验音乐的结构,剧情化的音色编排,很多人接受不了真的是意料之内的事,的确也得怪我忽略了大家接受度可能会非常低的问题。
这首单曲的确结合了非常多种音乐风格的元素,在开始做这首音乐之前,就已经打算将这种音乐风格称之为Shrillstep。Shrill可以翻译为尖锐/刺耳的声音,这正是为什么把整首单曲的Bass音色做得比较尖锐的原因,如果觉得刺耳非常正常。开发新的音乐风格道阻且长,从未想过让大众一开始就接受,也完全不认为这是EDM。包括从BPM的角度出发,这首单曲也丝毫没有遵循Dubstep或Brostep,不是130/140/150,而是135。
客观地说几句。我们公众号从来就没有强制将公众号粉丝和艺人粉丝划等号,你可以喜欢我们公众号的文章但不喜欢David Yandrin的音乐,这真的没关系,我们是将公众号和艺人两方面分开工作的。推广电子音乐文化多少年了,做音乐才刚开始,能一样吗?如果你拿第一首作品就去跟文章质量划个等号,或者因为对音乐质量不满意未达到大家理想的高度,而去跟风谩骂,那真的太不理智。请将两者区别看待,没什么好偷换概念的。
我做音乐真的不是打算靠音乐生存,所以才会决定把第一首音乐做得如此实验,更别拿欧美流行音乐做对比。之所以叫Shrillstep是因为它还未脱离Dubstep,不完全算实验音乐,但不管是作曲还是结构上,实验音乐的概念都表达得要比Dubstep的概念更多。但是,在音乐制作技术成熟之前,我不会再继续做偏向实验风格的单曲,暂时只会做已成型的音乐风格。接下来也会不断完善音乐制作,这是新工作,还希望大家给点时间。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