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池文化无疑是舞曲文化的重要部分,而舞曲又属于电子音乐,并且成为了电子音乐的一个崛起领域。不得不说,太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夜店或者舞池对于电子音乐来说有多重要,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是电子音乐包罗万象里的冰山一角,大部分中国夜店的的确确不存在电音文化,很可能存在一整个场子没有一个人懂电音的情况。
舞池在中国灭亡终究必须得怪罪到散台的头上,中国特有的散台模式让大部分夜店已经变得没有舞池,这是我们曾经的文章说过的话题,但我们没有说过为什么(散座作为中国夜店特色 它诞生的缘由是什么?)。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这其中的发展,以及舞池和卡座之间的关系,散台是如何作为第三者破坏它们的平衡。部分在乎舞池文化/追求音乐本质的驻场DJ和电音爱好者高呼回归舞池,是否可能实现?
Disco舞厅是夜店的前身,然而在Disco舞厅的时代人们知道什么是Disco舞厅,但到了夜店这个时代中国人就从来没有正确地区分过夜店和酒吧(大多数国人分不清酒吧和夜店)。Disco舞厅进入中国虽然晚,但80年代末已经开始步入大众化,不亚于现在大家去夜店,都很正常,只不过虽然去,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不懂音乐,放的什么他们不知道,他们觉得能跳舞就行。
Disco舞厅和夜店的最大区别,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装修风格区别,当然这也是其中一点,各方面元素都有不同,但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夜店不仅是去跳舞的,也可以喝酒,在舞池的基础上加入了卡座和吧台(在中国 现在的夜店还不如九十年代的Disco舞厅)。中国一开始大量Disco舞厅转型成夜店的时候的的确确也存在这么一些正规的夜店,装修/卡座/吧台让整个场面步入现代化。
但好景不长,我也不知道大概多长时间,但我知道大概零几年那会儿中国夜店已经步入酒吧化,它在夜店的基础上加入了散台而且取消舞池,严格来说中国大部分夜店都不是纯正的夜店,更多的是夜店和酒吧的结合。酒吧的环境本身只有卡座和吧台,它没有舞池这个概念,甚至没有散台这个概念,当中国夜店把卡座做得越来越像酒吧的时候,舞池文化就已经死了。
Disco舞厅的盈利模式是一张门票八块钱,不卖酒。在西方,夜店一般情况下在没有请嘉宾演出的时候也是没有卖门票的,不过每个人都会买杯酒,跳舞总是会累的,总是会口渴的,大部分的经济来源当然还是在卡座,这一点现在那些经常请嘉宾演出的夜店也是同理可得。当中国夜店不再有舞池,散台取而代之的时候,这就真正成为了一个喝酒的地方,没有人跳舞,没有人Raving,这些夜店也从来不会去请嘉宾。
再后来,中国夜店的舞池已经几乎看不到了,不少夜店才开始装模作样地摆出了一个小小的木板,他们把这称之为舞池。好比我所在的城市大部分夜店的舞池都小到根本站不上20个人,而且这个舞池还是临时的,这些夜店生怕舞池占用了任何地,他们希望每平米都是用来摆散台/卡座的,舞池在他们眼中只是迎合一些醉汉,他们只会在凌晨0点或者1点才把这个迷你木板摆上去。散台改变了大众的习惯,它不仅仅是“创新”。
2013年左右,电音在中国正式渐渐崛起,几个大型电音节出现在大众的视线范围内,几千人规模的仓库派对如组织般地接二连三出现,上海/北京的大量夜店抢先开始请嘉宾演出,从不知名的音乐制作人&DJ到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巨星DJ/百大DJ,我们才得以在一些夜店看到有人跳舞。对于夜店而言,把舞池重新带起来的是请嘉宾这样的模式,门票从几十到几百元,可以吸引大量的电音爱好者在舞池狂欢。
直至今日,我们发现情况有所好转,虽然中国99%的夜店至今还是有散台的,但至少请嘉宾的时候稍微懂规矩的都明白要把散台撤掉。如果你总是呼吁回归舞池,除非撤掉散台,将人群往舞池转化,教育国人去夜店应该是去跳舞的,否则绝对不可能实现,散台出现的那一刻到现在都在向我们证明它与舞池是不可能共存的。
在西方,夜店的确是不存在散台的,散台最多只会出现在酒吧。夜店不管做得好坏,统一的现象就是舞池才是重点,你永远看不到卡座人比舞池多,很多夜店的卡座根本没人订,舞池却满了。不少西方夜店的卡座都在二楼,给舞池足够的空间。如果你在夜店看到满地板的碎杯子,千万不要觉得鬼佬素质差,这太正常了。世界顶级夜店Pacha甚至搞过名为“All Night Stand”的活动,即当晚不开放卡座,全部人都在舞池跳舞。
不管在夜店/仓库派对还是电音节,卡座都是存在的,它只是换了个名字,要么叫VIP要么叫VVIP。卡座和舞池从来不冲突,在美国拉斯维拉斯你可以随便到一家夜店去看看,订卡座的人也会去舞池跳舞,卡座仅仅是方便他们休息而已。我们并不是排斥大家去夜店喝酒,喝酒也是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夜店的根基消失。尽管几年之内让中国夜店灭绝散台不太可能,但就当做一个长久的目标吧。
阅读原文
舞池文化无疑是舞曲文化的重要部分,而舞曲又属于电子音乐,并且成为了电子音乐的一个崛起领域。不得不说,太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夜店或者舞池对于电子音乐来说有多重要,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是电子音乐包罗万象里的冰山一角,大部分中国夜店的的确确不存在电音文化,很可能存在一整个场子没有一个人懂电音的情况。
舞池在中国灭亡终究必须得怪罪到散台的头上,中国特有的散台模式让大部分夜店已经变得没有舞池,这是我们曾经的文章说过的话题,但我们没有说过为什么(散座作为中国夜店特色 它诞生的缘由是什么?)。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这其中的发展,以及舞池和卡座之间的关系,散台是如何作为第三者破坏它们的平衡。部分在乎舞池文化/追求音乐本质的驻场DJ和电音爱好者高呼回归舞池,是否可能实现?
Disco舞厅是夜店的前身,然而在Disco舞厅的时代人们知道什么是Disco舞厅,但到了夜店这个时代中国人就从来没有正确地区分过夜店和酒吧(大多数国人分不清酒吧和夜店)。Disco舞厅进入中国虽然晚,但80年代末已经开始步入大众化,不亚于现在大家去夜店,都很正常,只不过虽然去,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不懂音乐,放的什么他们不知道,他们觉得能跳舞就行。
Disco舞厅和夜店的最大区别,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装修风格区别,当然这也是其中一点,各方面元素都有不同,但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夜店不仅是去跳舞的,也可以喝酒,在舞池的基础上加入了卡座和吧台(在中国 现在的夜店还不如九十年代的Disco舞厅)。中国一开始大量Disco舞厅转型成夜店的时候的的确确也存在这么一些正规的夜店,装修/卡座/吧台让整个场面步入现代化。
但好景不长,我也不知道大概多长时间,但我知道大概零几年那会儿中国夜店已经步入酒吧化,它在夜店的基础上加入了散台而且取消舞池,严格来说中国大部分夜店都不是纯正的夜店,更多的是夜店和酒吧的结合。酒吧的环境本身只有卡座和吧台,它没有舞池这个概念,甚至没有散台这个概念,当中国夜店把卡座做得越来越像酒吧的时候,舞池文化就已经死了。
Disco舞厅的盈利模式是一张门票八块钱,不卖酒。在西方,夜店一般情况下在没有请嘉宾演出的时候也是没有卖门票的,不过每个人都会买杯酒,跳舞总是会累的,总是会口渴的,大部分的经济来源当然还是在卡座,这一点现在那些经常请嘉宾演出的夜店也是同理可得。当中国夜店不再有舞池,散台取而代之的时候,这就真正成为了一个喝酒的地方,没有人跳舞,没有人Raving,这些夜店也从来不会去请嘉宾。
再后来,中国夜店的舞池已经几乎看不到了,不少夜店才开始装模作样地摆出了一个小小的木板,他们把这称之为舞池。好比我所在的城市大部分夜店的舞池都小到根本站不上20个人,而且这个舞池还是临时的,这些夜店生怕舞池占用了任何地,他们希望每平米都是用来摆散台/卡座的,舞池在他们眼中只是迎合一些醉汉,他们只会在凌晨0点或者1点才把这个迷你木板摆上去。散台改变了大众的习惯,它不仅仅是“创新”。
2013年左右,电音在中国正式渐渐崛起,几个大型电音节出现在大众的视线范围内,几千人规模的仓库派对如组织般地接二连三出现,上海/北京的大量夜店抢先开始请嘉宾演出,从不知名的音乐制作人&DJ到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巨星DJ/百大DJ,我们才得以在一些夜店看到有人跳舞。对于夜店而言,把舞池重新带起来的是请嘉宾这样的模式,门票从几十到几百元,可以吸引大量的电音爱好者在舞池狂欢。
直至今日,我们发现情况有所好转,虽然中国99%的夜店至今还是有散台的,但至少请嘉宾的时候稍微懂规矩的都明白要把散台撤掉。如果你总是呼吁回归舞池,除非撤掉散台,将人群往舞池转化,教育国人去夜店应该是去跳舞的,否则绝对不可能实现,散台出现的那一刻到现在都在向我们证明它与舞池是不可能共存的。
在西方,夜店的确是不存在散台的,散台最多只会出现在酒吧。夜店不管做得好坏,统一的现象就是舞池才是重点,你永远看不到卡座人比舞池多,很多夜店的卡座根本没人订,舞池却满了。不少西方夜店的卡座都在二楼,给舞池足够的空间。如果你在夜店看到满地板的碎杯子,千万不要觉得鬼佬素质差,这太正常了。世界顶级夜店Pacha甚至搞过名为“All Night Stand”的活动,即当晚不开放卡座,全部人都在舞池跳舞。
不管在夜店/仓库派对还是电音节,卡座都是存在的,它只是换了个名字,要么叫VIP要么叫VVIP。卡座和舞池从来不冲突,在美国拉斯维拉斯你可以随便到一家夜店去看看,订卡座的人也会去舞池跳舞,卡座仅仅是方便他们休息而已。我们并不是排斥大家去夜店喝酒,喝酒也是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夜店的根基消失。尽管几年之内让中国夜店灭绝散台不太可能,但就当做一个长久的目标吧。
阅读原文